[实用新型]鼓型增压多环复合密封柱塞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9793.2 | 申请日: | 2013-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3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昊;刘志政;李恒;李晓龙;杨昱琦;张子麟;李远顺;刘立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立起 |
主分类号: | F16J9/00 | 分类号: | F16J9/00;F16J1/00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37207 | 代理人: | 髙军宝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复合 密封 柱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鼓型增压多环复合密封柱塞。
背景技术
目前液压油缸使用的活塞杆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活塞杆与活塞一体的,一种是活塞杆与活塞分体的,这两种结构都是靠活塞上的密封圈密封。
常用的密封圈形式有:Y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格来圈、鼓型密封圈等等。根据密封要求,可以一种密封圈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密封圈组合使用。一般情况下,若要同时保障低压和高压的密封效果,就需要几种密封圈搭配使用。相应的,活塞上需要加工几种密封槽来安装密封圈,致使加工工艺复杂化,制造成本增加。
目前活塞的一般结构形式:
现用活塞的常用结构型式如图1所示:
21为活塞体,22为导向环,23为密封圈,24为导向环。
工作原理:
活塞上的密封圈封闭液压缸工作腔内的工作液,工作液的压力通过活塞形成上下推力,从而推动活塞及活塞杆上下移动。为保证密封可靠,经常在活塞上安装多个密封圈;导向环的数量根据需要而定,其作用是保证活塞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活塞杆不划伤油缸壁。
但现在的活塞密封效果不尽理想,不能满足高低压密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活塞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比较高的缺点,提供一种鼓型增压多环复合密封柱塞,来代替目前复杂的活塞密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实用、安全、可靠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鼓型增压多环复合密封柱塞,包括柱塞体以及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包括环形密封圈本体,密封圈本体的内、外两个环面为密封环面,上下为密封圈端面,所述柱塞体与密封圈组成高压密封柱塞密封体,高压密封柱塞密封体与油缸密封而组成高压油缸工作腔,所述的密封圈本体至少面向油缸工作腔的一端,设有低压密封区和高压密封区;所述的低压密封区、高压密封区与油缸工作腔相通,且低压密封区与高压密封区沿密封圈轴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柱塞体为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至少一道用于容纳上述密封圈的环形密封槽,密封圈由压板或压圈或密封圈隔板固定在环形密封圈槽内;压板或压圈或密封槽隔板上设有贯通密封圈与油缸工作腔的通孔或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柱塞体包括与油缸内壁配合的专用密封圈载体,专用密封圈载体的至少一端固定有活塞杆,在专用密封圈载体上设有至少一道用于容纳上述密封圈的环形密封槽。
进一步的,低压密封区始于密封圈端面,高压密封区位于低压密封区的后侧。
进一步的,低压密封区与高压密封区间设有支撑隔板,支撑隔板上设有贯通高压密封区与低压密封区的注液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低压密封区为V型结构,V型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油缸工作腔。
进一步的,所述低压密封区包括在密封圈端面上设置的压力缓冲槽,所述的注液孔位于压力缓冲槽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密封区包括一个中空的充压腔,充压腔由注液孔与低压密封区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压密封区为中空的鼓形密封圈,中空鼓形密封圈由注液孔与低压密封区贯通。
进一步的,所述内、外两个密封环面上分别设置0-N道密封环;低压密封区的外圆直径为密封圈的最大直径;低压密封区的内圆直径为密封圈的最小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密封圈至少一端设有防挤圈。
进一步的,低压密封区始于密封圈端面,高压密封区位于低压密封区的后侧。
进一步的,注液孔沿与密封圈轴向方向呈平行或者夹角方向导通,注液孔为一个或数个或一整条环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
本实用新型去除原有的活塞形式,所述柱塞体与密封圈组成高压密封柱塞密封体,高压密封柱塞密封体与油缸密封而组成高压油缸工作腔,实现密封。
柱塞体与密封圈有以下几种连接形式:
1、柱塞体为活塞杆,适用于活塞杆与密封圈的间隙较小的情况,活塞杆的上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配合密封圈,密封圈设在活塞杆的环槽内。
2、柱塞体包括活塞杆以及用于固定活塞杆的专用密封圈载体,适用于活塞杆与密封圈的间隙较小的情况,专用密封圈载体至少一端固定活塞杆,且专用密封圈载体外壁上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配合密封圈,密封圈设在活塞杆的环槽内。
以上的几种连接方式,为保证在密封件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密封圈不至于被挤压,可在密封圈的上下充液端设置防挤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立起,未经刘立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9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