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烧节能蓄热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8703.0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78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马兆琼;丁金星;王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科泰高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34 | 分类号: | C04B28/34;C04B40/02;F28D20/00;C04B111/76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科鼎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51 | 代理人: | 寇冰 |
地址: | 4712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蓄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烧节能蓄热球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免烧节能蓄热球,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30‑60份铝矾土、10‑40份莫来石、5‑30份黏土、1‑10份低钠α‑氧化铝微粉、0.1‑5份硅微粉、1‑15份磷酸、0.1‑10份固体磷酸二氢铝、0.5‑1份粘结剂。一种免烧节能蓄热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称量30‑60份铝矾土、10‑40份莫来石、5‑30份黏土、1‑10份低钠α‑氧化铝微粉、0.1‑5份硅微粉、0.1‑10份固体磷酸二氢铝、0.5‑1份粘结剂,并混匀;b.加入0.5‑14.5份磷酸,搅拌均匀,困料24小时;c.再次加入0.5‑14.5份磷酸,搅拌均匀;d.机压成球坯;e.干燥冷却至常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热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烧节能蓄热球。
背景技术
蓄热球又称球状蓄热体,蓄热球具有热震稳定性好、蓄热量大、强度高、易清洗、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蓄热球适用于气体及非气体燃料工业炉的蓄热球燃烧系统,特别适用于有色金属行业蓄热式熔炼炉、空分行业空气分离设备蓄热器、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炉,也可用在大型锻造厂蓄热式台车炉、蓄热式电锅炉、蓄热式焚化炉等行业做蓄热载体。熔铝炉作为我国铝加工行业主要的熔炼设备,具有容量大、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蓄热球在熔铝炉蓄热室中频繁经受冷热气体的交换,热气温度最高可达1000℃左右,对蓄热球的抗热震性要求很高,其抗热震性的好坏密切关系着使用寿命的高低。
目前蓄热球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将氧化铝粉或者高铝粉处理后在成球机中滚制成球;二是将原料放置在圆球模具中在一定压力下挤压成型。然而这两种工艺制成的蓄热球还要经过1400℃以上的高温烧成才能投入使用,不仅增加了蓄热球的生产成本,还会带来大量的燃料或电力消耗。
申请号为CN201710136201.8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机压蓄热球配方。其由以下材料组成:填充料、骨料、黏土、PVA、润滑剂,其中,填充料为刚玉粉、矾土粉、莫来石粉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骨料为刚玉骨料、矾土骨料、莫来石骨料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根据其介绍,该配方可以采用将个原材料混合,机压成型的方法制备蓄热球,经该发明配方制备的新型机压蓄热球球体密度在3.7-3.9g/cm3,使用寿命18-20个月,且蓄热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根据同一申请人同日申请的另一篇申请号为CN201710135682.0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机压蓄热球工艺,其中指出将原料份和粘结剂按照配方要求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匀后的物料进行球磨,在进行干燥,最后加入骨料与润滑剂,混合均匀后挤压成型,最后将成型的物料放入窑中烧造,以每小时500-600℃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450-1500℃,保温后,冷却至室温即可,制得的新型机压蓄热球球体密度同样在3.7-3.9g/cm3,使用寿命18-20个月,且蓄热能力强。可见,当时所述的“将个原材料混合,机压成型的方法制备蓄热球”是指用机压的方法将蓄热球成型,但最后的机压蓄热球成品仍是需要在成型后烧制的。
申请号为CN200610028809.0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陶瓷蓄热球生产工艺。其是将α-氧化铝微粉与多种添加剂经过研磨、除铁、烘干,再加入粘合剂在成球机中成型,最后在高温窑炉中烧制。但可以看到,其在烧成时,还需要按照一定的升温曲线进行高温烧制,得到的蓄热小球才能够热膨胀系数低、耐热冲击性好、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气体透过率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科泰高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科泰高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8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控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低萃取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