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柜防凝露保护系统及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2942.4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6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波;周生奇;孙宏宇;王超;温建春;李辰;王立强;董文妍;罗鲁东;撖奥洋;钟世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28 | 分类号: | H02B1/2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琳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柜 防凝露 保护 系统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柜防凝露保护系统及工作方法,包括安装在配电柜内壁顶部的防凝露保护装置,和配电柜内壁侧部的引流装置;防凝露保护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接收湿度传感器的信号执行防凝露保护装置的启动或关闭;启动状态的防凝露保护装置引导凝露水流至引流装置,引流装置将凝露水排放至配电柜外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运维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柜防凝露保护系统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室外环境下运行的配电柜是配网电能分配的重要电气设备,是确保用户用电安全稳定的终端保障。配电柜外壳一般为金属材质,不具备隔热保温作用,在柜体内外温差较大时(尤其冬天),水蒸气会在柜体内部凝结成水珠,大量的水滴凝结甚至滴落对配电柜内部的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是一个巨大考验。凝露严重时会导致设备寿命缩减,甚至发生电气绝缘故障、保护误动作等电网事故,严重时危及运维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
目前,配电柜的防凝露方法主要有风冷法、烘干法、吸湿法等,例如风冷法,通过风机从外界环境抽取冷空气至配电柜柜体内,将柜体内外温度差减小从而达到防凝露的目的。但是此方法在大雪、冰雹等恶劣天气下效果较差,并且作用范围有限,难以完全避免水滴凝结。
而吸湿法则是在柜体内利用除湿机将水汽排出柜外,但柜内空间一般都较为有限,难以安装大型除湿器,而功率较小的除湿器除湿效果一般,很难达到防凝露的要求。
烘干法则是在柜体内安装加热器,利用温度的升高使柜内水滴难以凝结,但耗能较大,且防凝露作用仅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可见上述几种常见的方法都会受到除湿设备效率和作用范围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防凝露的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配电柜防凝露保护系统,在配电柜内部电气设备的顶部空间布置基于超疏水原理的伞状防凝露保护装置,承接柜体内上升的水蒸气,在凝结成液态水后引导至布置在配电柜两侧的导流管道排出柜体外部,同时防凝露保护装置能够依据环境温度和湿度打开或收起,从而不影响电气设备的通风散热。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电柜防凝露保护系统,包括安装在配电柜内壁顶部的防凝露保护装置,和配电柜内壁侧部的引流装置;防凝露保护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接收湿度传感器的信号执行防凝露保护装置的启动或关闭;启动状态的防凝露保护装置引导凝露水流至引流装置,引流装置将凝露水排放至配电柜外部。
湿度传感器的监测端安装在配电柜体内壁顶部,控制端与控制器相连接。
防凝露保护装置为伞状,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覆有疏水层;上表面承接柜体内壁顶部滴落的水滴,利用疏水层和伞状外形的倾斜角度使水滴导入引流装置中排出;下表面承接配电柜内部上升水汽形成的凝露,利用疏水层和伞状外形的倾斜角度使水滴导入引流装置中排出。
配电柜体的内壁顶部和侧壁均覆有疏水层,顶部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滴落至防凝露保护装置的上表面,利用防凝露保护装置伞状的外形倾斜角度使水滴导入引流装置中排出,侧壁的水滴在垂直角度的作用下流至柜体侧部的引流装置中排出。
引流装置包括通过支撑架安装的导流管道,导流管道位于配电柜内壁侧部,导流管道顶部安装集水槽,底部安装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末端延伸至配电柜外部。
集水槽承接防凝露保护装置流入的水滴,引导水滴进入导流管道。
温度传感器朝向配电柜柜体外侧安装,用于感知外界环境温度,加热器朝向配电柜柜体内侧安装。
配电柜体底部具有防潮基座,电气设备安装在防潮基座上。
防潮基座截面呈梯形,高出地面一定高度,防止电气设备受潮损坏。
上述保护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29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