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2743.3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1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岭;聂法智;赵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8 | 代理人: | 付珍;王胜利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不溶物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涉及水质检测技术领域,以较为准确的检测废水中的不溶物含量。该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包括:提供废水水样;从废水水样分离出悬浮液和第一沉淀物;检测第一沉淀物中的不溶物的质量m1;检测悬浮液中的不溶物的质量m2;废水水样不溶物的质量m=m1+m2。本发明提供的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废水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站在生产过程中,冲洗设备、冲洗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为了减少生产废水排放,可以将生产废水全部或部分作为混凝土用水,回用到混凝土生产中。
在生产废水回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废水的水质包括不溶物进行检测,以确定其符合现行的《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但是,现有的水质检测方法无法准确的检测生产废水中的不溶物含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以较为准确的检测废水中的不溶物含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该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包括:
提供废水水样;
从废水水样分离出悬浮液和第一沉淀物;
检测第一沉淀物中的不溶物的质量m1;检测悬浮液中的不溶物的质量m2;废水水样不溶物的质量m=m1+m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从废水水样中分离出悬浮液和第一沉淀物,并分别对第一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不溶物分别进行检测。此时,可以对废水水样中,处于沉淀状态和悬浮状态的两种不溶物全部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式,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对废水水样中不溶物的遗漏,从而可以提高不溶物检测的准确性。并且,一方面,分离出悬浮液和第一沉淀物后,悬浮液中的不溶物含量较少,可以方便的利用过滤等方式对悬浮液的不溶物进行分离和检测,进而降低废水水样不溶物的检测难度。另一方面,直接对第一沉淀物进行检测,而非将第一沉淀物转换为悬浮液,可以避免不溶物状态转换过程中,因粉体颗粒下沉带来的操作误差,提高废水不溶物检测的准确性。另外,与现有技术中,虽然对废水水样进行多次搅拌均化以及多次稀释,但废水水样仍不能完全形成悬浮液进行对比,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无需多次搅拌和稀释。基于此,在提高检测准确性的基础上,还可以降低检测难度,提高检测的效率。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的废水不溶物的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降低检测的难度,提高检测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发明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的结合,a和c的结合,b和c的结合,或a、b和c的结合,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27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