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并网的光伏变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2481.0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8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朋;张先勇;张峰;李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13/00;H02S50/10;H02S40/30;H02S40/32 |
代理公司: | 广东省中源正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48 | 代理人: | 党冲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能源 并网 光伏变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并网的光伏变流系统,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包括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器、损耗分析模块、报警模块和运行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接收供电区域内的人文经济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到供电区域的分配值FP;控制器用于根据供电区域的分配值FP确定供电区域的逆变器配置等级;当光伏电站的逆变器配置完成后,损耗分析模块用于对逆变器的运行进行损耗分析;运行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环境数据和工作数据对逆变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判断逆变器是否运行正常;本发明能够根据供电区域的分配值合理配置逆变器数量,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光伏电站的工作效率;同时当逆变器的运行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预警,提高防护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并网的光伏变流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促进人们寻找可利用的新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企业开始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板进行发电。光伏汇流箱和逆变器是光伏电站的关键设备。汇流箱是用来汇接由多路太阳能光伏组件组成的组串到光伏逆变器的重要中间汇接设备,是太阳能电站,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其他商用中的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所必用的设备。逆变器是光伏电站最为重要的部件,它的作用是把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输出到下一级升压变压器升到10KV/35KV,并入输电网;逆变器与设于其之前的汇流箱、直流开关柜以及逆变器组成了光伏变流系统;
现有的光伏变流系统没有很好的汇流逆变智能的防护保护系统;逆变器需要承受直流高压、大电流和高功率,由于不能够合理分配逆变器,导致光伏发电变流时,逆变器超载,导致成本升高,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且逆变器室通常位于野外恶劣环境,安装分散,并且无人看管,很有可能由于过温、短路等原因起火烧毁;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光伏变流系统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并网的光伏变流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新能源并网的光伏变流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控制器、数据库、存储模块、运行监测模块、损耗分析模块、报警模块、设备分析模块、环境采集模块、运行分析模块以及预警管理模块;
所述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光伏电站的供电区域,并采集供电区域内的人文经济数据;所述信息采集模块用于将供电区域内的人文经济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接收供电区域内的人文经济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到供电区域的分配值FP;
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将供电区域的分配值FP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供电区域的分配值FP并根据接收的供电区域的分配值FP确定供电区域的逆变器配置等级;
当光伏电站的逆变器配置完成后,所述运行监测模块用于采集逆变器运行时的工作数据,并将逆变器的工作数据传输至损耗分析模块;所述损耗分析模块用于对逆变器的运行进行损耗分析;具体分析步骤为:
V1:获取逆变器的工作数据;
V2:将逆变器的输入电流标记为CT,将逆变器的输入电压标记为CX;
将输入电流CT和输入电压CX进行乘积计算得到逆变器的输入功率CW;
将逆变器的输出电流标记为JT,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标记为JX;
将输出电流JT和输出电压JX进行乘积计算得到逆变器的输出功率JW;
V3:将输入功率CW与输出功率JW进行差值计算得到损耗功率并标记为H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未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24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