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高低压铝芯电瓶线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12110.7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9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刘建华;马海江;唐宗华;魏文耀;赵平堂;张红兵;周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鹤壁天海环球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18 | 分类号: | H01R4/18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张真真 |
地址: | 45803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低压 电瓶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汽车高低压铝芯电瓶线,包括铝芯线和连接端子,铝芯线与连接端子相连接;所述连接端子包括铜质连接端和铝质压接端,铜质连接端与铝质压接端固定连接,铝质压接端与铝芯线相连接;所述铝质压接端为设有腔室的筒状体,铝芯线设置在腔室内;所述筒状体的筒壁上沿横向设有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均位于铝质压接端的右部;所述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均沿筒状体的中心线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通过三个压接凹槽的不同深度及压接顺序,避免了压接过程中的退线现象,保证压接强度以及与高低压铝芯线的良好接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线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高低压铝芯电瓶线。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高低压电线束都是采用铜导线作为能量和信号传输的载体,特别是高压铜导线用量逐年增大。铜作为一种在很多行业都大量应用的有色金属,在全球的资源越来越少,价格也在迅猛增长,这严重制约了汽车行业的低成本竞争,因而铜导线和与铜导线相连的铜端子也面临能源紧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限制了高低压铜导线线束的发展。为减轻汽车重量,降低油耗和成本,最近铝及铝合金线束在汽车上开始应用,铝或铝合金线的两端一般都是需要用铜铝端子连接的来防止电偶腐蚀问题。然而一些场合下,受限于空间因素影响,加上现有的铜铝端子方案的体积都比较大(长度上是同级别铜端子的2~3倍)这限制了高低压铝芯导线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汽车高低压铝芯电瓶线,降低了高低压电瓶线的体积,能够有效推广高低压铝芯线束的使用,降低原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高低压铝芯电瓶线,包括铝芯线和连接端子,铝芯线与连接端子相连接;所述连接端子包括铜质连接端和铝质压接端,铜质连接端与铝质压接端固定连接,铝质压接端与铝芯线相连接;所述铝质压接端为设有腔室的筒状体,铝芯线设置在腔室内;所述筒状体的筒壁上沿横向设有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均位于铝质压接端的右部;所述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均沿筒状体的中心线均匀分布。
所述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均设有四个。
所述第一压接凹槽和第二压接凹槽的深度均小于第三压接凹槽的深度,且第一压接凹槽的深度等于第二压接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压接凹槽位于第二压接凹槽的左部,第二压接凹槽位于第三压接凹槽的左部。
所述铝质压接端的长度a为19~23mm,腔室的长度b为13~15mm;所述第一压接凹槽和第二压接凹槽之间的凹槽间隔与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之间的凹槽间隔相等,凹槽间隔d为0.8~1.2mm;所述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的凹槽宽度相等,凹槽宽度c均为2.5~3.5mm。
本技术方案能产生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型较小,与同级别铜端子长度相当,能够有效地推广高低压铝芯线的推广和应用;
(2)第一压接凹槽、第二压接凹槽和第三压接凹槽均沿着沿筒状体的中心线均匀分布,且每个压接凹槽沿圆周方向至少设有四个,三个压接凹槽采用不同深度及压接顺序,避免了压接过程中的退线现象,保证压接强度以及与高低压铝芯线的良好接触;
(3)因现有汽车及汽车电池包使用的连接器护壳均针对现有铜端子开发,内部空间较小;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铜铝端子压接时压接区域过长,占用空间过大,无法进入链接器护壳的问题,占用空间与同级别铜端子长度相同;同时解决了现有压接技术在端子压接区域缩短的情况下存在铝芯线退线而导致机械性能和电器性能降低,无法满足汽车连线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鹤壁天海环球电器有限公司,未经鹤壁天海环球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121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