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氨区氨水泄露预防及时收集排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6700.1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22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姜晓鹏;仇洪波;何春艳;马川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F17D3/01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朱晓熹 |
地址: | 2503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水 氨水收集槽 泄露 氨水罐 收集排放装置 氨水回收 基础底座 罐体 挥发 本实用新型 氨气 安全隐患 罐体底端 罐体顶端 罐体外壁 减少危险 螺旋缠绕 螺旋设计 危险因素 导流槽 导流管 末端处 收集槽 地坑 护栏 预防 环绕 流淌 排放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氨区氨水泄露预防及时收集排放装置,其结构包括氨水罐,所述氨水罐的顶部设有护栏,所述氨水罐体外壁设有氨水收集槽,所述氨水罐体底部设有氨水罐基础底座,所述氨水收集槽自氨水罐体顶端螺旋缠绕至氨水罐体底端,所述氨水基础底座在氨水收集槽的末端处设有泄露氨水回收结构,所述泄露氨水回收结构的出口通过导流管与地坑相连。该装置通过360度环绕螺旋设计,罐体任何地方都可以流入导流槽内排至收集槽池内,减少氨水氨气的挥发,迅速收集排放氨水,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因氨水的大面积流淌挥发造成危险因素及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水泄露收集预警,具体地说是一种氨区氨水泄露预防及时收集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因氨水且极易挥发对人体危害极大,具有腐蚀性、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可因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可发生肺水肿,引起死亡。氨水溅入眼内,如不采取急救措施,最终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而普通氨区内未设置氨区报警装置氨水罐运行时间过长未及时检修保养,或受意外情况影等危险因素不可避免的致使氨水罐本体会产生微裂细纹、裂口、空洞等氨水渗透外出,氨水会沿罐体流淌着这地面然后沿地面坡度流入地坑中。其氨水沿罐体流淌又会对壁板产生二次伤害,又未及时修补氨水泄露量增加,直接沿地面流淌,这样直接增大氨水内氨气挥发的面积。如果氨水一旦泄露未及时发现周围有人员工作走动都会产生安全隐患及危机人生命身体健康等危险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区氨水泄露预防及时收集排放装置,该装置解决发现氨区意外泄露及时预警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氨水泄露未及时发现及泄露后及时收集等安全环保作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氨区氨水泄露预防及时收集排放装置,其结构包括氨水罐,所述氨水罐的顶部设有护栏,所述氨水罐外壁设有氨水收集槽,所述氨水罐底部设有氨水罐基础底座,所述氨水收集槽自氨水罐顶端螺旋缠绕至氨水罐底端,所述氨水罐基础底座在氨水收集槽的末端处设有泄露氨水回收结构,所述泄露氨水回收结构的出口通过导流管与地坑相连。
进一步,所述氨水收集槽是由槽体和挡板构成,所述槽体与氨水罐外侧壁焊接构成氨水收回通道,所述槽体上部开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氨水罐外侧壁之间留有收集氨水的缝隙。
进一步,所述泄露氨水回收结构是由回收槽、氨水检测报警器和氨水收集盒构成,在氨水基础底座的一侧设有回收槽,所述回收槽对应氨水收集槽末端出口,回收槽内设有氨水检测报警器,所述回收槽底部设有可取放的氨水收集盒。
进一步,所述氨水检测报警器与外部操作室的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所述地坑内设有氨水泵。
进一步,所述氨水收集槽的螺旋角度为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360度环绕螺旋设计,罐体任何地方都可以流入导流槽内排至收集槽池内,减少氨水氨气的挥发,迅速收集排放氨水,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因氨水的大面积流淌挥发造成危险因素及安全隐患。
2.由于在泄露氨水回收结构的回收槽内设有氨水检测报警器,检测氨水液位第一时间预警告知,可及时补修实时检测氨水罐是否有泄露。
3、该装置可以在厂家设备上通用,不必专用型号专门设计,解决了该类器具的通用性,适用范围广。
4、由于氨水收集槽槽体开口通过挡板使开口留有一条收集氨水的缝隙,既能保证氨水的流入,又能防止大面积开口氨水氨气挥发带来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局部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67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