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舱盖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5062.5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1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陆群;张江;王朋波;郝金松;姚俊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0 | 分类号: | B62D25/10;B62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舱 组件 具有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舱盖组件。该机舱盖组件包括:左机舱盖,所述左机舱盖集成有左侧翼子板;右机舱盖,所述右机舱盖集成有右侧翼子板;中央机舱盖,所述中央机舱盖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之间,且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均与所述中央机舱盖固定。根据本发明的机舱盖组件,采用了分体式机舱盖结构,减小了单个零件的尺寸,从而有利于机舱盖组件的生产制造。翼子板集成在机舱盖组件上,消除了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的缝隙,提升车辆前部防水性能,保证了整车的外观美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舱盖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步入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汽车产品的品质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人们对驾驶汽车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尤其是对于汽车的质量可靠性、整车外观、车内噪音和行人保护尤为关注,这就需要人们对汽车的安全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发动机舱盖均是由简单的钢板焊接制作而成,这样的形式笨重;虽然发动机舱盖被锁在车头上,但经过颠簸路段时,发动机舱盖移动会出现向下跳动,可靠性不好,而且又影响发动机舱盖的使用寿命。轻量化和可靠性在汽车行业尤其重要,其中机舱盖对整车的影响非常重要。此外,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存在缝隙,影响车辆美观,且密封性能不好,雨水等易从该缝隙处进入机舱内部或积聚在该缝隙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机舱盖组件,将翼子板集成在机舱盖组件上,消除了传统翼子板与机舱盖之间的缝隙,提升车辆前部防水性能,并且保证了整车的外观美观性。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机舱盖组件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机舱盖组件包括:左机舱盖,所述左机舱盖集成有左侧翼子板;右机舱盖,所述右机舱盖集成有右侧翼子板;中央机舱盖,所述中央机舱盖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之间,且所述左机舱盖和所述右机舱盖均与所述中央机舱盖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央机舱盖包括:中央机舱盖本体和中央机舱盖加强梁,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所述中央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机舱盖包括:左机舱盖本体和左机舱盖加强梁,所述左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左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且所述左机舱盖加强梁适于与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相连接;
所述右机舱盖包括:右机舱盖本体和右机舱盖加强梁,所述右机舱盖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右机舱盖本体的朝向机舱的一侧,且所述右机舱盖加强梁适于与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的左侧面上设置有左卡接槽,所述左机舱盖加强梁具有左卡接支臂,所述左卡接支臂卡接在所述左卡接槽内;
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的右侧面上设置有右卡接槽,所述右机舱盖加强梁具有右卡接支臂,所述右卡接支臂卡接在所述右卡接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固定部和插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的侧面,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且所述插接部具有朝外敞开的插接槽。
可选地,所述插接槽内设置有多个延伸臂,且所述延伸臂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插接槽的侧面槽壁上,所述延伸臂的另一端朝所述插接槽的槽底延伸。
可选地,所述左机舱盖加强梁具有与所述插接槽插接配合的左插接臂,所述右机舱盖加强梁具有与所述插接槽插接配合的右插接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央机舱盖加强梁包括:中央加强梁本体和中央加强梁盖板,所述中央加强梁盖板与所述中央加强梁本体固定且位于所述中央加强梁本体的背向所述中央机舱盖本体的一侧,所述中央加强梁盖板上设置有多个与车身固定的中央固定支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5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