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7260.0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1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薛桂鹏;杨亚兰;孔维宝;武东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25/30 | 分类号: | A01N25/30;A01N25/04;A01N43/90;A01N37/44;A01N43/46;A01N43/42;A01N47/38;A01N43/80;A01N57/12;A01P3/00;A01P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23200 江苏省淮***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环唑 悬浮剂 增效型 表面活性剂 农药悬浮剂 重量百分比 产品性能 超微粉碎 高压均质 硅酸镁铝 颗粒粒径 三个步骤 外观稳定 原料组成 甘氨酸 黄原胶 胶体磨 稳定剂 悬浮率 乙二醇 增效剂 羟甲基 粒径 制备 变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由下述重量百分比原料组成:三环唑5‑60%、表面活性剂5‑9%、增效剂、0.5‑5%、乙二醇3‑7%、硅酸镁铝0.01‑2%、稳定剂0.1‑10%、黄原胶0.05‑0.5%、羟甲基甘氨酸0.2‑0.5%,余量为水。通过胶体磨、超微粉碎、高压均质三个步骤进行粉碎降低颗粒粒径,使粒径D(90)达到2μm以下,即得本发明的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本发明的三环唑农药悬浮剂,外观稳定,不变色,悬浮率高,产品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制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环唑又称克瘟唑、克瘟灵、比艳、稻瘟唑,是由美国礼来公司开发的一种选择性内吸保护杀菌剂,专利号BP1419121。
三环唑纯品为白色结晶,熔点187~188℃,25℃时蒸气压为266.6448×10-7帕。25℃时溶解度为:水1.6克/升、二氯甲烷33%、乙醇25%、甲醇25%、丙酮10.4%、乙腈10.4%、环己酮10.0%、苯4.2%、二甲苯2.1%、氯仿>500克/升。性质稳定,不易被水和光分解,对热稳定。
三环唑是一种具有内吸性能较强的保护性三唑类杀菌剂,防治水稻稻瘟病有特效,施药后能被水稻的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输导,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喷1~2次药,就能有效地预防稻瘟病的发生。三环唑抗冲刷力强,喷药1小时后遇雨不需补喷药。主要是抑制孢子萌发和附着孢形成,从而有效地阻止病菌侵入和减少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三环唑具有很强的内吸和运转性能,在植株体内和土壤中分解缓慢,残效期7~10周。可以拌种、蘸秧根或叶面喷洒,预防效果好。
三环唑农药制剂以可湿性粉剂居多,随着悬浮剂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逐渐有悬浮剂产品面世。常规三环唑悬浮剂,使用普通表面活性剂作为润湿分散剂,产品药效较差,为了解决常规产品药效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由下述重量百分比原料组成:三环唑5-60%、表面活性剂3-15%、增效剂0.5-10%、渗透剂1-10%、乙二醇3-7%、硅酸镁铝0.01-2%、稳定剂0.1-10%、黄原胶0.05-0.5%、羟甲基甘氨酸0.01-0.03%、余量为水。
优选地,一种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由下述重量百分比原料组成:三环唑20-50%、表面活性剂3-10%、增效剂0.5-10%、渗透剂1-5%、乙二醇3-5%、硅酸镁铝0.01-2%、稳定剂0.1-5%、黄原胶0.05-0.3%、羟甲基甘氨酸0.01-0.03%、余量为水。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醚硫酸三乙醇胺、异十三醇醚(6)磷酸酯钾盐的任一种或两种组合。
所述的渗透剂为仲烷基磺酸钠。
所述增效剂为甜菜碱、氮酮、噻酮、有机硅、卵磷脂、维生素E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所述稳定剂为:柠檬酸,醋酸,磷酸、磷酸二氢钾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一种制备上述增效型三环唑悬浮剂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配方把三环唑、表面活性剂、硅酸镁铝、稳定剂、增效剂、羟甲基甘氨酸、水搅拌混合成浆状物,通过胶体磨进行粗粉碎;
(2)将步骤(1)中粗粉碎后的物料置于磨砂机进行超微研磨、粉碎,控制物料粒径D(90)<2μm;
(3)用乙二醇溶解黄原胶,然后将其加入步骤(2)中得到超微粉碎的物料中,用剪切机剪切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72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