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已让突遇地震楼主少伤亡的二代耐震振捣工具及用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0245.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0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芳群 |
主分类号: | E04G21/06 | 分类号: | E04G2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83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突遇 地震 楼主 伤亡 二代 耐震 工具 用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器械及用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在施工现场将传统施工常用的只有1个粗径的50型振动棒改制成具有2个细径实芯棒头的第二代振捣工具,是已让突遇地震楼主少伤亡的二代耐震振捣工具及用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统计表明世界上约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当传统建筑突遇地震自然灾害时,楼房为啥不堪一击就让倒塌的建筑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想获取施工建筑如何应对自然地震的试验楼案例数据难、要获取耐震施工建筑如何全面应对突发强地震的试验楼案例数据就更难。
(一)、发明人16年前用第一代细径振捣工具耐震施工,按7度抗震设防施工图修建的砖混结构住宅抗倒塌试验楼,已竣工住人几年的两局干休所地处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路,2008年汶川5.12特大8级11烈度地震的剧烈冲击让地震灾区范围至4个省、1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的房屋破坏严重达到5.19386亿m2;却让抛弃了传统施工的一些陋习创出系列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建造、只用了系列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之一的第一代细径振捣工具密实振捣各梁柱连接节点的混凝土而提升了构件强度、又叠加系列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之二提升砌砖墙所用自拌砂浆强度、再次叠加系列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之三增加自拌混凝土强度、又再次叠加系列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之四让粗糙的矸砖承重墙物理质变后将超过图示抗震烈度耐地震,试验楼8年前突遇汶川强地震时却让全部业主无一人伤亡,仅有微小的一点家具摔坏损失的3幢6层楼房至今仍然挺立如初,让发明人共用4种系列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应对突发地震能巨幅减灾降损的梦想已经实现。
(二)、分析导致楼房建筑倒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突然发生地震的实际烈度高于建筑图示的抗震设防烈度太多,二是高层建筑的剪力墙节点、框架叠加剪力墙结构的节点、多层建筑砖混结构的梁柱连接节点的实际强度等,都是因为传统施工的振捣工具不合理,让工人们在无奈时的违规施工才造成混凝土构件受力移位变形,人为地降低了建筑的实际强度,多数建筑竣工时根本无法让整幢建筑的梁柱连接节点完全达到图示标注应达的强度,当整幢建筑突遇地震或台风等自然灾害冲击时,倒塌破坏就从各部位的梁柱连接节点处蔓延致整幢建筑;世人想要解决第一个建筑倒塌的原因,如无止境地提高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标准来应对突发地震?各个国家与个人的财力一时还无法能承受,此办法不现实。
(三)、人类要根除解决第二个建筑倒塌的原因,需要让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梁柱连接节点处混凝土的实际强度达到或超越图示标注应达的强度,根据试验楼实例的耐震数据分析应该完全能行;只要将传统粗径振动棒改制成左、中、右有3个细直径振捣空芯管体的第三代振捣工具,对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梁与剪力墙的连接节点、框架与剪力墙结构的梁柱墙连接节点、多层建筑砖混结构的梁柱连接节点的混凝土振捣密实就行,促使耐震施工建筑的指导意愿是;宁可万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发明人震前8年用第一代自改振捣工具叠加易耐震施工增强方法按7度抗震设防、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施工图,在离汶川8级震中---牛眠沟口只有十几公里距离的都江堰市修建的3幢耐震施工抗倒塌的试验楼案例的耐震数据分析表明;(煤矸石标砖)砖混结构的住宅试验楼突遇大震时其综合叠加效应增强超过图示3个烈度以上的耐震能力,让3幢抗倒塌试验楼不裂不倒其业主人员毫无伤亡只有微小的一点家具损失。
(四)、汶川突发8级11度的大地震,是因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导致的突发地震,这次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弹性波的形式传遍中国大陆乃至海外,地震波引起强烈地面震动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致使数万人死亡、失踪而罹难;人类针对建筑抗震设防的主要目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以抗震设防只是针对传统建筑各关键节点的部位局部相应加強建筑抗震设计;2016年6月1日起,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发布,标志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正式开始实施;能不增资金,提升建筑整体耐震强度让华夏普通建筑都能遇大震不倒的系列耐震施工犹显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芳群,未经李芳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02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