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输送管线上CO补偿供给系统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0869.4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4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现民;王乘东;项吴定;钟华;黎鹏;钱海玲;宋孝林;沈伟;唐青;蒋旭;高嵩;曹生;付学江;朱意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林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1/00 | 分类号: | F17D1/00;F17D3/01;F17C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1507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管线 第二换热器 第三换热器 第一换热器 供给系统 汽化 供应管线 气化器 液体罐 回流管线 补偿量 内压力 阀门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CO输送管线上CO补偿供给系统及其应用,CO补偿供给系统包括用于储放液体CO的CO液体罐及用于对液体CO汽化的气化器,气化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液体CO汽化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CO液体罐引出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第一管线与第一换热器相连,第二管线与第二换热器相连,第三管线与第三换热器相连,从第一换热器引出第一气体CO供应管线并连接到CO输送管线上,从第三换热器引出第二气体CO供应管线,并连接到CO输送管线上,从第二换热器引出回流管线,并连接到第一管线上,没跟管线上均设置阀门。本发明系统操作方便,可以根据CO输送管线内压力情况而控制不同的补偿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O供应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CO输送管线上CO补偿供给系统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HyCO即氢气+一氧化碳(Hydrogen+CO)。狭义的HyCO是同时生产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化工过程。由于一氧化碳通常情况下都是和氢气同时生产的,因此在气体行业中人们用HyCO来表示主要产品是氢气和/或一氧化碳和/或氢气、一氧化碳混合气(合成气,或Syngas)的化工生产装置或者生产工艺。
HyCO生产的CO产品一般通过压缩机增压后通过管道输送给客户,但若装置出现问题或压缩机出现问题,会造成CO产品的中断,客户装置跳车,继而引起对一些设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及跳车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CO输送管线上CO补偿供给系统及其应用,通过设置本发明的系统,可以在CO输送管线内CO压力下降后,通过该补偿供给系统提高CO输送管线内CO压力,以保障CO输送管线内CO的纯度与压力稳定性,以满足客户不间断使用的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CO输送管线上CO补偿供给系统,用于给与压缩机出口相连的CO输送管线进行CO补偿供给,所述的CO补偿供给系统包括用于供给液态CO的冷箱、用于储放液体CO的CO液体罐及用于对液体CO汽化的气化器,所述的冷箱与CO液体罐通过液体CO供应管线相连,所述的气化器上设置有三个用于对液体CO汽化的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所述的CO液体罐引出三根管线,分别为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所述的第一管线与第一换热器相连,所述的第二管线与第二换热器相连,所述的第三管线与第三换热器相连,从第一换热器引出第一气体CO供应管线并连接到CO输送管线上,从第三换热器引出第二气体CO供应管线,并连接到CO输送管线上,从第二换热器引出回流管线,并连接到第一管线上,所述的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第一气体CO供应管线、第二气体CO供应管线、回流管线上均设置阀门。
所述的第一管线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的第二管线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的第三管线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的第一气体CO供应管线上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的第二气体CO供应管线上设有第五阀门,所述的回流管线上设有第六阀门。
所述的第二管线上还设有第七阀门,所述的第三管线上还设有第八阀门。
所述的液体CO供应管线上设有第九阀门。
所述的第二气体CO供应管线上设有与第五阀门并联设置的第十阀门。
所述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九阀门均为开关控制阀,即只有开和关状态的阀门,没有中间过渡;
所述的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均为压力控制阀,用来控制管路的压力;
所述的第十阀门为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是在一定压力差下,依靠改变节流口液阻的大小来控制节流口的流量,从而调节执行元件(液压缸或液压马达)运动速度的阀类。
所述的气化器为蒸汽加热水浴式气化器,外接有蒸汽通入管。
本发明所述的CO补偿供给系统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林工业气体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林工业气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08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