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20246.8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谢玉娟;宋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瑞赛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4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成膜添加剂 负极 电解液 双乙二酸硼酸锂 碳酸亚乙烯酯 亚硫酸乙烯酯 体积百分比 添加剂用量 锂离子电池 还原分解 质量分数 苯甲醚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双乙二酸硼酸锂1‑2份,苯甲醚1‑4份,碳酸亚乙烯酯1‑2份,亚硫酸乙烯酯0.5‑1份。此添加剂用量为电解液的5‑10%(体积百分比)。本发明具有避免和减少电解液的还原分解,提高锂离子电池整体性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近年来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率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良特性, 目前已经应用到移动终端电子产品、混合动力 电动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高能量密度、拓宽电池使用温度范围、提高电池安全性能等问题给广大锂离子电池研究者提出严峻的挑战。一般认为, 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 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 电解液 发生还原、分解,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 是电子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 Li+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 该膜含有 Li2CO3、LiF、Li2O、LiOH 等各种无机成分和 RO- CO2Li、ROLi、(ROCO2Li)2 等各种有机成分, 厚度从几 十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非均质薄膜。
优良的钝化膜能提高电池的循环效率和可逆容量等性能。因此, 在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中添加少 量的某些物质,能够在碳负极上优先还原、分解形成 性能优良的钝化膜,从而改善碳负极的性能,这些微量物质被称之为成膜添加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其具有避免和减少电解液的还原分解,提高锂离子电池整体性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双乙二酸硼酸锂 1-2份,苯甲醚 1-4份,碳酸亚乙烯酯 1-2份,亚硫酸乙烯酯 0.5-1份。此添加剂用量为电解液的5-10%(体积百分比)。
本发明优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双乙二酸硼酸锂 1份,苯甲醚 1份,碳酸亚乙烯酯 1份,亚硫酸乙烯酯0.5份。此添加剂用量为电解液的5%(体积百分比)。
本发明优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双乙二酸硼酸锂 2份,苯甲醚 4份,碳酸亚乙烯酯 2份,亚硫酸乙烯酯 1份。此添加剂用量为电解液的10%(体积百分比)。
本发明优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双乙二酸硼酸锂 1份,苯甲醚2份,碳酸亚乙烯酯 1.5份,亚硫酸乙烯酯0.8份。此添加剂用量为电解液的8%(体积百分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其具有避免和减少电解液的还原分解,提高锂离子电池整体性能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
双乙二酸硼酸锂 1份,苯甲醚 1份,碳酸亚乙烯酯 1份,亚硫酸乙烯酯 0.5份。此添加剂用量为电解液的5%(体积百分比)。
实施例2,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负极成膜添加剂,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瑞赛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瑞赛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0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