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2893.3 | 申请日: | 201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91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耀坤;张维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耀坤;张维平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君联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5 | 代理人: | 高宝新 |
地址: | 05002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菱形 立交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交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
背景技术
当前,一些立交桥,有的结构虽简单,但功能不全,通行能力差;或者功能完整,但结构复杂,往往为求全其功能,出现不符合交通习惯的结构设计,甚至让人感觉上桥如走迷宫。
一些主干道高架路,虽然可实现高速畅通,但与其交叉的次干道地面路却仍然拥堵,而且难以实现互通立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无障碍互通立交的立体菱形立交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菱形立交桥,包括十字交叉的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所述横向主干道包括A车道和B车道,所述纵向次干道包括C车道和D车道,其中所述横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纵向次干道的上方,所述B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左转弯道和第一右转弯道,所述第一左转弯道沿所述B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所述C车道出口,所述第一右转弯道沿所述B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所述B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所述D车道相连接;以及所述A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左转弯道和第二右转弯道,所述第二右转弯道沿所述A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所述D车道出口,所述第二左转弯道沿所述A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所述A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所述C车道相连接,
且所述D车道与所述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三左转弯道和第三右转弯道,所述第三左转弯道邻近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A车道的入口,所述第三右转弯道沿所述D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B车道出口;所述C车道与所述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四左转弯道和第四右转弯道,所述第四左转弯道邻近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B车道入口,所述第四右转弯道沿所述C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A车道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左转弯道与所述A车道、所述第四左转弯道与所述B车道之间设有调头小弯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之间两非机动车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立交桥和转盘原理相结合,将主干道左转弯道设计成一条平行道和斜坡道有机结合的“立体弯道”,两条“立体弯道”围成一个主干道方向为长对角线、次干道方向为短对角线的“立体菱形”,与主干道和次干道四条右转弯道围成的“立体菱形”彼此相对独立,又环环相套,形成“回”字形双“立体菱形”。实现了高架路与地面路的无障碍互通立交,彻底解决了高架路与地面路立交隔绝通行,高架路畅通而地面路拥堵的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菱形立交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于:1)、设计原理上将立交桥和转盘的优势结合,将主干道左转弯道设计成平行道和斜坡道有机结合的“立体弯道”,与次干道过中心交汇位置以后右转“斜坡道”的有机组合,避免了左转弯道在十字路口中央交叉。
2)、主干道和次干道四条右转弯道、两个主干道左转弯道围成的“立体菱形”,环环相套,形成“回”字形双“立体菱形”,提供了道路交汇空间,实现了快速直行道在最佳空间通行。
3)、通过“回”字形双“立体菱形”与次干道左转弯道“斜坡道”的有机组合,实现高架路与地面路的无障碍互通立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耀坤;张维平,未经张耀坤;张维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28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