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6075.6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1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学泽 |
主分类号: | E05F15/20 | 分类号: | E05F15/20;E05F1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蒋家华;查俊奎 |
地址: | 211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易燃 气体 泄漏 保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生命安全永远是人们重视的焦点。如今在广大的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煤气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认为的因素或设备的老化而导致煤气泄漏,酿成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与损失。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易燃气体泄漏预防装置只有报警装置,只能在一定空间内,气体聚集的浓度达到最大,最后引起爆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易燃气体泄漏预防装置只有报警装置,只能在一定空间内,气体聚集的浓度达到最大,最后引起爆炸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自动报警并且能自动打开窗子,保证房间通风的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方案是:
一种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包括监测控制器和操作机构;
其中,所述操作机构包括齿条、齿轮、电机、开窗限位器和关窗限位器,所述齿条固定在窗子上,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齿条与齿轮相啮合;开窗限位器与关窗限位器均固定在窗子;
所述监测控制器包括易燃气体监测模块、报警模块、限位控制模块和手动开关模块,易燃气体监测模块与报警模块相连,手动开关模块的输出与电机的输入相连,开窗限位器与关窗限位器的输出均连接到限位控制模块的输入,限位控制模块的输出连接到电机的输入。
为了防止小偷等不怀好意的人从窗子进入房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监测控制器还包括防盗监测模块,防盗监测模块为红外监测器。
为了更好的防止在忘记关窗子雨水进入房间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述监测控制器还包括监测雨水模块,监测雨水模块为湿度传感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结构新颖独特;本实用新型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能同时起到监测自动报警和自动打开窗子保证房间的通风,很好的防止了煤气泄漏爆炸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易燃气体监测模块,2、报警模块,3、限位控制模块,4、手动开关模块,5、齿条,6、齿轮,7、电机,8、开窗限位器,9、关窗限位器,10、窗子,11、防盗监测模块,12、监测雨水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1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易燃气体泄漏保护系统包括监测控制器和操作机构。
监测控制器包括易燃气体监测模块1、报警模块2、限位控制模块3、手动开关模块4、防盗监测模块11和监测雨水模块12。
操作机构包括齿条5、齿轮6、电机7、开窗限位器8和关窗限位器9。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易燃气体监测模块1为现有技术中的易燃气体监测器,其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报警模块2为现有技术中的声音大的报警器,本实用新型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蜂鸣器,其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限位控制模块3为现有技术中的限位控制器,其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动开关模块4为现有技术中的手动开关,其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盗监测模块11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红外监测器,为了防止小偷等不怀好意的人从窗子进入房间。在使用时,红外监测器的输出连接到报警模块2同时与电机7的输入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监测雨水模块12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湿度传感器,为了更好的防止在忘记关窗子雨水进入房间的情况。在使用时,湿度传感器的输出连接到报警模块2同时与电机7的输入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机构包括齿条5、齿轮6、电机7、开窗限位器8和关窗限位器9,齿条5固定在窗子10上,齿轮6与电机7的输出轴相连,齿条5与齿轮6相啮合;关窗限位器9安装在窗子10上,且位于关窗方向的位置上。开窗限位器8安装在窗子10上,且位于开窗方向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学泽,未经刘学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60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