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三维出光的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6844.3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6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日光;林胜;张耀华;杜元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升谱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2 | 分类号: | H01L33/62;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31504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维 led 器件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照明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三维出光的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半导体器件,具有寿命长、光效高、辐射低、功耗低、安全环保无毒害等优点。
LED光源的发光部位为PN结,所述PN结为三维发光体,但是,现有的LED器件为了聚光或散热,在所述PN结的背面设置了反射层、反射碗或散热器等,限制了LED器件的发光角度,使得现有的LED器件多为一维或者二维平面出光。
由于所述LED光源的背面设置有反射层、反射碗或散热器等,因此,所述LED光源面向散热器或反射层一侧出射的光,需要经过多次反射才能射出,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光被吸收转换为热量,有一部分光因全反射而射回LED器件的内部,从而造成了一维或者二维平面出光的LED器件出光效率低、寿命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三维出光的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的一维或者二维平面出光的LED出光效率低、寿命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三维出光的LED器件,包括:
透明基板,所述透明基板具有镂空区域;
位于所述透明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的两侧;
固定在所述镂空区域的LED光源,所述LED光源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透明基板包括:
第一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具有第一镂空区域;
覆盖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表面的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的两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
覆盖在所述透明导电层表面且具有第二镂空区域的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覆盖所述第一镂空区域、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区域。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均为ITO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LED器件,还包括:
位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LED光源,包括:透明衬底、N型半导体层、有源层、P型半导体层、P型电极和N型电极,其中,所述P型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N型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透明基板为U型透明基板。
一种可三维出光的LED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透明基板,所述透明基板具有镂空区域;
在所述透明基板上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的两侧;
将LED光源固定在所述镂空区域,使所述LED光源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透明基板的制作过程,包括:
提供第一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具有第一镂空区域;
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使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表面覆盖具有第二镂空区域的第二透明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覆盖所述第一镂空区域、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区域。
优选的,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形成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使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升谱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升谱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68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