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DH1/IDH2基因突变的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5905.4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董艳;韩晞;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巫蓓丽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dh1 idh2 基因突变 荧光 pcr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IDH1/IDH2基因突变的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哺乳动物细胞中的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家族包括3个成员:IDH1、IDH2和IDH3。IDH1存在于细胞质和过氧化物酶体中,IDH2与IDH3存在于线粒体中。这三种酶都催化异柠檬酸盐(isocitrate,ICT)氧化脱羧产生CO2和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这些反应需要二价离子(Mg2+或Mn2+)参与,并且需要辅助因子NADP+(IDH1和IDH2)或者NAD+(IDH3)作为电子受体,分别产生NADPH或者NADH。IDH1和IDH2是结构相似的同工异构酶,而IDH3与IDH1和IDH2不同,其酶结构是一个包括两个IDH3A亚基、一个IDH3B亚基和一个IDH3G亚基的异四倍体蛋白质。
IDH1基因定位于2q33.3。IDH突变超过90%是IDH1突变,几乎都是发生在酶的底物结合位点之一的残基R132的精氨酸。大约90%为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R132H),其他少见类型突变也都发生在R132残基,包括半胱氨酸(R132C;3.6%—4.6%)、丝氨酸(R132S;0.8%—2.5%)、甘氨酸(R132G;0.6%—3.8%)或亮氨酸(R132L;0.5%—4.3%)替代精氨酸。其中IDH1 R132C突变与星形细胞瘤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分析了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TP53种系突变)中星形细胞瘤患者的IDH1突变,发现所有肿瘤的IDH1突变都发生在R132C,表明已经携带TP53突变的前体细胞可以产生这个相对稀有的IDH突变。IDH1酶底物结合位点中还有另外两个保守的精氨酸残基(8100和8109),仅有一篇报道称在两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I级)和一例星形细胞瘤(WHO II级)中存在R100Q突变。
IDH2基因定位于15q26.1。所有IDH突变中IDH2突变仅占3%—5%,甚至更少。突变影响IDH2保守的精氨酸残基R172,导致精氨酸被赖氨酸(R172K)、甲硫氨酸(R172M)、甘氨酸(R172G)或色氨酸(R172W)所替代。另外,IDH2突变仅在没有IDH1突变的胶质瘤中被检出,且IDH2突变主要发生在少突胶质细胞瘤。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IDH3与癌症相关的报道。
IDH1/IDH2基因突变发生在肿瘤的早期,并且原发灶和转移灶的IDH1/IDH2基因高度保持一致。一般认为,IDH1/IDH2基因状态不会因治疗而发生变化。IDH1/IDH2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发生了突变,其发生率在结直肠癌约为40%,胰腺癌为90%以上,肺癌约为15%。IDH1/IDH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发生在第2外显子的12和13密码子(≥90%),这些突变破坏了IDH1/IDH2蛋白内在的GTPase活性,从而使得IDH1/IDH2蛋白处于持续活性状态。
带有IDH突变的弥漫性胶质瘤患者与带有野生型IDH的相比,具有较长的生存期。这一规律在WHO II—III级的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中也相继被证实。IDH突变肿瘤发生于年轻患者,年龄是胶质瘤一个已知的预后因素。实验中发现,IDH1突变是患者总生存率最有力的单一预后因素,其后才是年龄、肿瘤类型和MGMT甲基化状态。预后改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突变IDH的生物学结果。突变IDH1 R132H可能阻碍稳定转染的胶质瘤细胞系的生长和转移。现在对于胶质母细胞瘤和WHO II—III级星形细胞瘤来说,IDH突变状态被认为是独立的正性预后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检测是否存在IDH突变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在胶质瘤分类和分级诊断中应该考虑到IDH具体突变情况,以便临床进行分层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往胶质瘤诊断及其分级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但仅靠组织形态学,特别是立体定向取材小标本,组织缺乏典型病变,常常不能根据肿瘤的密度、异型性、血管增生、坏死等进行分级。当取材为肿瘤边缘,尤其低级别胶质瘤,或肿瘤治疗后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情况,区分这些胶质细胞是肿瘤还是反应性增生显得十分困难。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则存在步骤繁琐、工序复杂、费时费力的不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59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群业务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调频率声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