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CO高变换率等温变换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4045.2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5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谢定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6 | 分类号: | C01B3/1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李发军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变换 等温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氨、甲醇合成、制乙二醇、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制氢及工业炉废气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CO高变换率反应器及工艺流程,涉及工业炉尾气、工业煤气中CO(最高85%以上)与水蒸汽反应变成氢,实现高变换率(最高至98.5%以上)的变换反应器和工艺。
背景技术
煤气、天然气转化气、焦炉气转化气、电石炉尾气、高炉煤气等,这些气体均含有大量的CO,例如电石尾气含有CO为80 %,煤气中CO含量为30%~68%(随煤气化方法不同而有异),CO可变换为很有用的H2,其变换的反应式为:
CO+H2O(汽)=CO2+H2+Q
变换反应为放热可逆反应,必须有催化剂和过量的H2O(水蒸气)按反应式过量,才能使反应向生成H2方向进行。
催化剂为钴、钼变换催化剂,其活性成分为MoS。变换催化剂的使用温度范围为230℃~470℃。
MoS2+2H2O=MoO2+2H2S
由反应式可知,CO变换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会使反应气体升温,催化剂同步在该温度下反应。每反应1%CO(湿基),温升9℃~10℃(干基升高5℃~6℃);煤气中CO含量越高,而反应后变换气CO含量越低,即变换CO越多,温升越高。
例如:煤气中CO 65%(干基),水气比R=1.15,变换后CO8.6%(干基),按:
CO + H2O = CO2 + H2 + Q
65 115 4.3 23.7
计算反应掉一氧化碳△CO; (65-△CO)/(100+△CO)=0.086
△CO=52
反应后反应热:9590cal/mol,
放出热:52×9590=498680Kcal/h,
Cp: 9.01kcal/kmol℃,
反应后物料: 215kmol/h,
498680-=215×9.01×△t,
△t=257.43
若反应前温度245℃,则反应后温度为:257.43+245=502.43℃;
此温度高于催化剂使用最高温度,会严重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当未反应气CO很高,如45%至80%,一进入反应器,大量CO立即反应,温度猛升,特别是未反应气自身带有大量水蒸汽时,更促进了反应,发生所谓飞温现象。如何控制反应过程的温度,使之不超过催化剂允许的最高使用温度,是一打难题;CO变换的另一个难题是高变换率,变换接近终点,即越接近平衡,推动力越小,变换难度越大。如CO变换率已达90%,(变换气CO降至1.5%)如再多变换1%(变换气CO降至0.5%),需要增加一终端变换炉,其催化量为总量40%。有些未反应气自身不带水蒸汽,如工业炉气、半水煤气等,最终变换率越高,加入过量蒸汽越多,汽耗越大。
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原则办法是:采多炉多段绝热反应。如如图1所示,煤气预热到催化剂起始反应温度,补加一定量蒸汽,达到一定气汽比,进行第一次变换反应,CO变换一部分,气体中CO降低到一定程度,温度升高(不超过催化剂允许最高温度),将反应气冷却,温度降低(比催化剂允许最低温度稍高,保证蒸汽不冷凝,催化剂活性较高);进行第二次反应,CO又降低,温度又升高(同前,不超过催化剂允许最高温度),再冷却(冷却温度如前原则);再进行第三次变换反应,达到最终需要的CO含量。
如煤气含CO68.65%,水气比1.45、温度211℃,经水汽分离器E-1分离出水分,经气气换热器E-2加热至296℃,并联进入脱毒槽E-3、预变炉E-4和脱毒槽E-5、预变炉E-6,CO降至35%,温度升至380℃,经热交换器E-2、中压蒸发冷凝器E-7降温,进入第三个变换炉E-8反应,CO降至6.7%,温度上升至434℃经喷水净化器E-9、中压蒸发冷凝器降温E-10,经冷凝水加热器E-11,进入第四个变换炉E-12反应,CO降至1%,温升到260℃,经低压蒸发冷凝器E-13,降温至185℃再进入第五个变换炉E-14反应,CO降至0.4%,温度上升至204℃,再经锅炉给水加热器E-15, 低压蒸发冷凝器E-16汽水分离器E- 17离开界区。
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40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