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厚层含隔夹层普通稠油油藏的重力与蒸汽驱联合开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5101.0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4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强;杨建平;王宏远;梁建宇;由世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24;E21B43/30;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穆魁良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厚层含隔 夹层 普通 油油 重力 蒸汽 联合 开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厚层含隔夹层普通稠油油藏的重力与蒸汽驱联合开采方法。
背景技术
蒸汽吞吐是稠油开采的主要开采方式,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开采的范围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对于超稠油油藏的开采采用蒸汽降粘辅助下的重力泄油(SAGD-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沥青砂地质条件,而沥青砂中原油的的特点是粘度高(粘度大于50,000mPa.s)、密度大(密度大于0.98g/cm3),与水的密度接近,在原始地层温度下很难流动或不能流动。注入蒸汽的目的,主要是加热油藏,降低原油粘度,使原先很难流动或不能流动的超稠油可以流动起来。但是,由于是超稠油,其不能形成有效的平面动用,主要依靠重力作用。其机理是在高温条件下,由于蒸汽的密度<高温下水的密度<经过高温整流后的超稠油的密度,在重力作用下,蒸汽向上流动,凝结的高温热水和高温蒸馏后的超稠油向下流动,形成垂向分流,超稠油的重力是SAGD开采的主要驱动力,因此,SAGD是针对高温下的原油密度大于水的超稠油的一项开采技术。
普通稠油,也称“重油”,是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mPa.s,且小于10,000mPa.s的原油,其相对密度大于0.92、小于0.95。目前,我国的稠油年产量超过1300万吨以上,其中厚层稠油油藏是稠油的主力油藏,如辽河高升油藏、胜利单家寺油田等,地质储量超过3亿吨,这种油藏油层厚度大,一般在30-1000米,而采用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只有20%左右,通常的油藏注蒸汽开采效果不好。并且,由于SAGD方法中大多数生产井与注汽井位于同一垂直面上,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在同一对上下水平井间的垂向上动用效果较好,但在水平方向上,注采井间不能有较大距离。
针对上述问题,已知有一种针对厚层普通稠油油藏的重力辅助蒸汽驱方法(专利号:ZL200610089238.1)。其采用直井与水平组合布井方式或双水平井组合布井方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布井方式是在油藏下部钻生产水平井,注汽直井位于水平生产井的斜上方;双水平井方式是在生产水平井上方钻注汽水平井。通过注汽直井注汽,生产井生产来进行开发。
由于重力辅助蒸汽驱方法泄油是由注汽直井注汽,生产井生产,因此泄油空间及注采井间泄油通道将决定生产效果。在厚层普通稠油油藏中,在油层连续发育,泄油通道及泄油空间发育时无阻碍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但是,若油藏区块中存在大面积非连续性非物性隔夹层时,泄油空间及泄油通道都将受到影响。由于隔夹层导热性能差,蒸汽无法有效加热隔夹层以上油层,同时隔夹层的存在致使注采井间形成泄油通道几率变小,由此产生了油层无法得到有效动用,影响重力辅助蒸汽驱方法开发效果及最终原油采收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在对于厚层含隔夹层普通稠油油藏使用直平井组合重力辅助蒸汽驱方法进行开采生产时,隔夹层上部油层无法动用的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层含隔夹层普通稠油油藏的重力与蒸汽驱联合开采方法,其能够以较低的注汽成本实现厚层含隔夹层普通稠油油藏的整体动用开发,使油层得到有效动用,提高最终原油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确定已知油藏区块地质参数及普通稠油流体特性满足普通稠油的重力与蒸汽驱动力联合驱动开采条件;
2)在隔夹层稠油油藏区块中,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布井方式,在靠近油层下部钻水平生产井,使注汽直井位于水平生产井斜上方,并依据隔夹层发育情况在注汽直井同层位区域部署生产直井;
3)水平生产井与注汽直井同时进行吞吐,以使注汽直井与水平生产井形成热连通,且油藏压力降到3-4MPa,之后转为注汽直井注汽,水平生产井生产开采;
4)在隔夹层下部油层得到基本动用后,对注汽直井和生产直井的位于隔夹层上部的部分射孔,并间歇性增加注汽井点及提高注汽量,水平生产井与生产直井同时生产开采。
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在所述步骤3)中,水平生产井与注汽直井同时进行吞吐1-5个周期,优选为2-4个周期。
在所述步骤4)中,射孔长度为8m,注汽直井与生产直井射孔垂向距离为0m,孔眼以垂直于各井筒轴线的方式相对于各井筒螺旋分布,并且在对注汽直井的射孔中,在与生产直井对应方向的射孔密度大于在非对应方向的射孔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1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丁烯醛转化器格栅
- 下一篇:一种节能型薄膜式填料片及由其制备的淋水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