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清洁能源的茶叶萎调做青杀青一体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65718.4 | 申请日: | 2013-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0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祥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祥龙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F24H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4300 福建省南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清洁 能源 茶叶 萎调做青 杀青 一体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机械领域,尤其是茶叶萎调、做青、杀青机。
背景技术
茶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但我国在茶叶生产中,能耗方式主要还是依靠木炭和薪柴。无论是乌龙茶、红茶、还是绿茶生产,在萎调、杀青(炒青)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
以闽北乌龙茶、红茶为实例进行分析:
武夷岩茶为代表的闽北茶叶以特有的品质跻身中国十大名茶行列,且被誉为“茶中之王”。当前主产区集中在闽北武夷新区范围内,茶叶总面积达到近三十万亩。闽北茶产业为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当前武夷新区范围茶叶产区茶叶生产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就是红茶、乌龙茶等主要品种茶叶初制中,燃柴烧炭都具有普遍性,燃柴烧炭严重存在于茶叶生产的萎调、做青和杀青这些环节。乌龙茶综合做青环节烧炭比例接近100%,乌龙茶、红茶杀青环节烧柴比例也在95%以上。闽南乌龙茶采用萎调、摇青一体化方式的春茶生产也存在烧炭的问题,其他地区绿茶、红茶的生产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茶叶生产依赖烧炭烧柴供热,不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电能,不利于节能减排、烧炭炭灰污染和做青环境缺氧对茶叶品质造成不利影响、综合做青炭火盆供热和燃柴杀青,不可能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自动控制,限制了茶叶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升级,不利于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对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武夷山茶区实施了不少武夷山岩茶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与研究项目,但承担这些项目的单位目前都是用炭火盆供热做青。可见这一问题解决的难度确实很大。当前茶叶生产改柴改碳,重点是要在切实可行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当前茶叶生产改柴改碳的主要技术障碍分析:
武夷新区乌龙茶和红茶生产,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生产中耗能方式和集中点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燃柴烧炭严重存在于做青和杀青(包括红茶生产)两个环节。在初制干燥走水环节烧炭效率低,大多数茶企使用烘干机,以煤或油为燃料,能促进茶叶品质提升的炭火加热反而很少采用。
第一、做青环节依赖烧炭供热根本原因:
做青是形成乌龙茶芳香醇厚品质的关键工序。福建省先后研制推广了滚筒式做青机,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主导设备,主要型号有6CZ -2 - 100型、6CZ -92 - 120型等,这些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最早的型号只是应用在摇青凉青上,产品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名称却因其功能的扩展发生相应变化。
萎凋凉青滩叶翻叶费工费时,占用空间很大,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生产场地越来越紧张,日光萎凋在闽北乌龙茶生产中比例越来越少;加之闽北春季天气变化大,春茶季节雨天阴天多,除了少数大的茶企采用摊青机和萎凋槽萎凋,中小茶企萎凋工序一般都放在做青机上完成,闽北乌龙荼产区采用省时省工的萎凋摇晾一体式做青,即萎凋、摇青、晾青都在做青机内进行。现在闽南茶区春茶生产也在改变凉摇分置的传统加工方式,采用更为省时省工的萎凋摇晾一体式做青。因此这些类型做青机现在也叫做综合做青机,在性能上具有萎凋、凉青、摇青三种作用。在结构上滚筒式综合做青机采用内外两层双筒体结构,一般由外转筒、固定于外转筒内的通风筒、风机、加热装置、机架等组成。内层筒体用于送风,筒体上密布出风孔,外层筒体也密布出风孔,具有通风均匀的特点;外层转筒用于贮叶与摇青。供热方式采用在进风口放置炭火盆,或在进风口设置电加热装置,用于热风萎凋,或做青过程的加温。
据不完全统计,在武夷新区茶区综合做青机使用炭火盆供热的比例高得惊人,除了武夷山源美茶业有限公司用电加热做青,其余基本都是使用炭火盆供热。就是原来购进的有电加热功能的综合做青机,用户也把电加热部分去除,炭火盆供热占共占50000台(不完全统计数据)综合做青机保有量的99%以上,基本上没有采用清洁的电加热方式或其他清洁能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祥龙,未经李祥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57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