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7776.8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3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江春英;刘光明;张桂昌;李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永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M3/00 | 分类号: | B27M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节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门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方人多,每年因窗体为非节能型而浪费的能源相当大。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1/4以上;建筑使用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1/2以上;室内采暖、空调能耗是建筑使用能耗的1/5以上;从整个建筑的能源流失来看,能源损失中70%是通过门窗流失的。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把我国非节能型窗的40%改造成节能型窗,我国可节省煤炭1.56亿吨,同时也少向大气层排放灰尘7000万吨和大量有毒气体。因此,推广应用节能门窗对净化空气、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的技术中,用于制造木窗、木门的材料多用橡木,虽然在节能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太阳紫外线过于敏感,颜色容易发生变化,橡木的质地过于坚硬,对有成型要求高的门窗来说,不容易塑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工艺简单,耐老化使用寿命长,长时间使用后,不会产生变形、弯曲的现象,并且具有防水功能的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它包括下列步骤:
(1)根据竹木节能窗尺寸下料,进行数控截锯;
(2)通过数控四面刨床对竹木节能窗四面进行刨光,分切玻璃压条;
(3)通过数控门窗加工中心对窗框扇等部件端头及纵向等进行加工;
(4)通过门窗液压组框机,将加工好的框扇等组装起来;
(5)通过数控多孔钻,对框架进行手孔、铰链孔和圆棒榫孔的打孔;
(6)由数控四面刨床、数控45度切角机、气动订角机,加工玻璃压条,包括铣型、切角、组角,如果有特殊的交叉窗格,需要铣出对接榫槽;
(7)通过门窗数控砂光机,对窗框扇等部件进行砂光处理;
(8)通过浇淋机对竹木节能窗进行第一次底漆喷涂,然后待底漆自然晾干后,经自动油漆喷涂线对竹木节能窗进行第二次面漆喷涂;
(9)待油漆自然晾干后,即得竹木节能窗。
本发明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优点是:
1、本发明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采用纯天然材质竹子作为原料,不包含任何引起过敏的物质,既环保又对人体无害。
2、本发明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极强的抗霉性和防蛀性,在使用中不会产生膨胀,不会变形,且具有防水功能,特别适用于潮湿的环境。
3、本发明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竹木窗可以是任何的形状,形态和尺寸的,拱形到悬挂式落地窗都可适用,由于其超强的形状稳定性和超低的热损耗,竹木节能窗更是绿色低碳建筑的理想选择。
本发明竹子节能窗与现有传统窗相比,本发明的节能效果和社会效益明显,各类窗能源消耗对比如下表。
各类窗能源消耗对比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竹木节能窗的制备工艺,它包括下列步骤:
(1)根据竹木节能窗尺寸下料,进行数控截锯;
(2)通过数控四面刨床对竹木节能窗四面进行刨光,分切玻璃压条;
(3)通过数控门窗加工中心对窗框扇等部件端头及纵向等进行加工;
(4)通过门窗液压组框机,将加工好的框扇等组装起来;
(5)通过数控多孔钻,对框架进行手孔、铰链孔和圆棒榫孔的打孔;
(6)由数控四面刨床、数控45度切角机、气动订角机,加工玻璃压条,包括铣型、切角、组角,如果有特殊的交叉窗格,需要铣出对接榫槽;
(7)通过门窗数控砂光机,对窗框扇等部件进行砂光处理;
(8)通过浇淋机对竹木节能窗进行第一次底漆喷涂,然后待底漆自然晾干后,经自动油漆喷涂线对竹木节能窗进行第二次面漆喷涂;
(9)待油漆自然晾干后,即得竹木节能窗。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变、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永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永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77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