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线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6434.4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2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苏聘胜;陈钧;孟凡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6 | 分类号: | H01R13/56;H01B7/22;H01B7/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对线缆的抗弯折性能具有较高要求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及播放机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上述各种电子设备一般都具有与电源或者其它设备互相连接的线缆组件。线缆连接器组件是上述电子设备中常用的设备,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当移动时,与电子设备连接处的线缆组件会受到较大的扭转应力作用,这样会使线缆组件中的线缆被折断。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增强线缆与电子设备连接处结合度强度的方法来保护线缆组件的线缆而使其不受损坏,进而提高所述线缆的使用寿命,目前,通常在线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处增加应力释放元件来克服上述问题。传统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与连接器结合部位抗弯折要求最为严苛,而线缆本身抗弯折的性能较低。
现有的技术方案中,一般线缆组件多数是将应力释放元件直接成型于线缆上而组成,包覆线缆上的应力释放元件确实能保护线缆不容易被折断的功效,但在一些特殊条件的状况下,线缆与应力释放组件结合部位会受到非常大或高频率的弯折强度,该线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线缆与应力释放组件的结合处可能也会被折断,所以,现有的线缆组件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当线缆为同轴线缆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抗弯折效果,改善整个线缆导体强度或采用高强度编织层材料通过多层编织层保护线缆都可以保护线缆,但无形中较大程度增加产品成本,且编织层因材料阻抗较大的缺点,会降低产品整体防电磁干扰的性能。
2011年5月11日公告的中国第CN201829739U号专利揭露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固持于线缆的编织层的接地片。外露的编织层向外翻并包覆绝缘皮,线缆穿过接地片的固定环,固定环固持于线缆的编织层(未图示)上。接地片与线缆放入模具内注塑成型,成型后,应力释放元件的第一部分夹持接地片与包覆线缆,应力释放元件的第二部分包覆线缆,接地片前端的弹片露出应力释放元件。固定环结构可以令线缆不被轻易折断,但,金属片常常为一种硬质材料,其柔韧性较差,阻碍了线缆与应力释放元件的端部弯折到需要的角度,经常影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正常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抗弯折性能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线缆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包括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及包覆所述外绝缘皮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线缆上增加相对硬质的编织网,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不被轻易折断,而且容易弯曲到一个较大的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4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5为图4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中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包覆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体3、连接导电端子2的线缆4、包覆线缆4的编织网5及包覆金属壳体3、线缆4与编织网5的绝缘外壳6。
如图1至图2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0、自主体部10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插接空间11、位于插接空间11两侧的若干端子槽12端子槽12贯穿主体部10前后表面且与插接空间11相连通,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导电端子2分为上下两排,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21、位于其后端的焊接部22及连接焊接部22与对接部21的连接部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64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