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5528.X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2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邓建设;王述红;刘振华;吴非;蒋正球;石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3/00;E01C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撼砂 回填 技术 路面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工程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市政管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一些管道开槽安装完后,需要立即回填,并尽快恢复市政交通。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
1、采用机械碾压地基在处理后,强度短时间内能满足要求,但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地基下沉,承载力不够等现象;
2、污染环境;
3、施工工序复杂,现场施工组织繁杂,施工期间易诱发事故。
为保证管道施工高效安全,提出采用水撼砂新技术,提高了回填土的密实度,从而达到增加承载力的目的。克服了现有的工艺复杂、环境污染、回填土密实度不够、地基不均匀沉降,以致诱发管道破坏漏水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工艺简单、切实可行,确保回填土地基承载力强度、稳定性符合工程的安全要求。
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厚度为50cm,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层,所述面层厚度为8~10cm;
所述基层厚度为18~22cm;
垫层厚度为18~22cm,垫层位于土基与基层之间,垫层下面是回填砂。
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槽后选取50m的间距分段使用;
2)开槽达到设计深度后,检验沟槽底部承载力达到100KP,如不满足,需要采取换填处置管道地基,确保管基承载力;
3)检验槽底基面是否平整,带平整后,选用级配合理、含泥量极小的中粗砂,采用机械运输、人工回填、平整;
4)利用吊车,准确按位的将球墨铸铁管放置在底层回填砂上面;
5)选用级配合理、含泥量极小的中粗砂,采用机械运输、人工回填,回填砂的厚度30cm,然后向沟槽内注入清水,水位控制在略高于砂面层。
6)待水注好后,采取插入式振捣器按对角线≤50cm的间距依次进行插入振捣,振捣时间≥40s;
7)进行密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如果密实度达到90%,进行下一步,如没达到90%,继续振捣30s,再采用灌砂法检测,直至密实度达到90%。
8)对步骤5)至步骤7)循环进行,直到最后一坯砂的砂面层距路面50cm时不再继续回填中粗砂,此时开泵抽排水,排水使用平板式振捣器纵横交错振捣密实,直到水干为止;
9)最后做路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增强了地基承载力的同时,增加了回填土的密实度,从而预防了地基随着时间段推移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能够为施工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和保证;
2、本发明增强地基承载力的同时为缩短工期提供了条件,进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3、本发明方法中所使用的水撼砂原材料比较明确,为清水河砂料,方便获取,为施工提供了方面;
4、本发明施工工法简单,为缩短施工工期提供了条件。
5、本发明采用分段施工,水撼砂用水能够循环利用,工艺具有节能环保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中步骤3)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中步骤4)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中步骤5)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中步骤8)的示意图;
图5为为本发明方法中步骤9)得到的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工程现场情况,开槽后选取合适的间距分段使用,间距一般50m左右,主要考虑现场交通、施工工期、水撼砂工艺循环水的利用,具体根据现场做适当调整;
2)开槽达到设计深度后,首先检验沟槽底部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一般达到100KP,如不满足,需要采取换填处置管道地基,确保管基承载力。
3)检验槽底基面是否平整,待平整后,选用级配合理、含泥量极小的中粗砂,采用机械运输、人工回填、平整。如图1所示。
4)利用吊车,准确按位的将球墨铸铁管放置在底层回填砂上面。如图2所示。
5)选用级配合理、含泥量极小的中粗砂,采用机械运输、人工回填,回填砂的厚度约30cm,然后向沟槽内注入适量清水,水位控制在略高于砂面层。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大学,未经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55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