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式压缩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47834.0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9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新井聪经;谷真男;深谷笃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C23/00 | 分类号: | F04C2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式压缩机,特别是涉及具有多个缸体,并在缸体彼此之间配置有间隔板的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旋转式压缩机具有封闭容器(以下称为“外壳”)、被配置在外壳内的驱动部(以下称为“电动机”)、和由电动机驱动的压缩部,经由吸入配管被供给的制冷剂在压缩部中被冷却,经由排出配管,被排出到外壳之外。并且,要求大容量化和低成本化。
单一缸体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具有:圆环状的缸体;被配置在缸体的内周部,进行偏心旋转的圆环状的旋转活塞;被配置在形成于缸体的叶片槽中,朝向缸体的中心轴的方向进退自如的叶片;向缸体的中心轴的方向推压叶片的弹簧;形成有用于使旋转活塞偏心旋转的偏心部的曲轴;以及以曲轴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该曲轴,并且闭塞缸体的两端面的一对框体。
因而,由缸体的内周面、旋转活塞的外周面、和一对框体形成的空间,利用偏心旋转的叶片,被一分为二成各自体积增减的一对空间(以下称为“压缩室”)。即,成为体积逐渐增加的相位中被吸引的制冷剂在体积逐渐减少的相位中被压缩的机构。
此外,2缸体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相当于将上述单一缸体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述结构(与压缩机构部相同)配置成2层(2级),且两者的叶片槽被配置在180°相反的相位的压缩部,在两者的缸体之间,取代框体而配置有“间隔板”。即,曲轴具有形成在180°相反的方向上的一对偏心部,贯穿形成在间隔板上的中央贯穿孔,并且旋转自如地由一对框体支承。
此时,上述中央贯穿孔的内径大致相当于一对曲轴的偏心部的偏心量合计的值(准确而言,比上述合计的值稍大)。
另外,具有3缸体以上的缸体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相当于将上述单一缸体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配置3层(3级)以上,且两者的叶片槽被配置在沿缸体的中心轴的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相位的压缩机构部。此时,在各自的缸体之间,取代框体而配置有间隔板。此外,曲轴具有形成在沿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相位的3个以上的偏心部,旋转自如地由配置在端部(最上层之上和最下层之下)的一对框体支承,贯穿形成在间隔板上的中央贯穿孔。
并且,在一方的缸体侧被压缩的制冷剂依次被供给到另一方的缸体,进一步被压缩,实行2级以上的压缩。
此时,上述中央贯穿孔的内径大致相当于与通过距3个以上的曲轴的偏心部的轴心离开最远的点的假想圆相当的内径(准确而言,比该假想圆的直径稍大的内径)。
一般而言,在具有2个以上的缸体的旋转压缩机中,在增大压缩室的最大体积的情况下,具有(i)增高缸体(在轴向上加长)的方法、(ii)增大缸体的内径(在半径方向上增大)的方法、和(iii)增大曲轴的偏心量的方法。
在上述(i)或(ii)的情况下,压缩机大型化,成为高成本。因此,为了解消由大型化带来的高成本化,通常进行上述(iii)。
可是,像上述那样形成在间隔板上的中央贯穿孔的内径在曲轴的偏心部的偏心量变大时增大,在上述(iii)中,经由内径大的中央贯穿孔,相邻的缸体的压缩室彼此连通,产生“泄漏流路”,产生压缩效率变差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iii)中,为了不产生泄漏流路,具有充分增大旋转活塞的壁厚(径向的厚度、外径与内径之差的1/2)的方法,但是为了增大偏心量,需要增大缸体的内径。于是,为了确保叶片的进退量、缸体的强度,若欲确保缸体的外径与内径之差(壁厚相同),则需要增大缸体的外径,导致压缩机构部(外壳)的大型化,成为高成本。
因此,在具有2缸体的旋转压缩机中,公开了使2个半圆形状的构件(以下称为“分割间隔片”)对接的间隔板。即,在分割间隔片的直线状(平面状)的缘(以下称为“分割面”)的中央形成半圆形的缺口部,在使分割间隔片对接时,曲轴的偏心部彼此之间的轴部分贯穿由缺口部形成的中央贯穿孔。
即,通过以分割间隔片夹持的方式组装曲轴的偏心部彼此之间的轴部分,曲轴的偏心部无需贯穿中央贯穿孔,所以能够将中央贯穿孔的内径(为上述缺口部的曲率半径2倍的值)减小到曲轴的轴部分的外径程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4-121405号公报(第2页、图2)
发明内容
可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的发明中,存在如以下那样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