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中华萍蓬草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7384.0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3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古小治;陈开宁;黄蔚;柏翔;范成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韩朝晖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中华 萍蓬草 治理 富营养化 水体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中华萍蓬草进行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十多年来,随着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入水体,如湖体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数量不断增加,湖水中植被大面积消失,藻类大量繁殖,透明度降低。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及其功能的发挥。
水域生态系统是长期演化与发展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均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和协调的生态功能,这也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湖泊等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实质就是生态失衡的体现,若水体生态系统的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谐,削弱或阻滞了该生态系统中物流的输入、迁移、转化、输出、循环的途径,形成物质在时间、空间上的滞留或耗竭,而且其量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就产生水域生态系统诸多的生态问题。
水生高等植物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而且具备很强的环境生态功能。它维系着生态系统良好的水质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为鱼类、鸟类等水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境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吸收、同化湖中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在保持湖泊营养平衡和防止富营养化方面有突出的功效。
据野外长期观察,中华萍蓬草( Nuphar sinensis Hand-Mazz)在我国分布较广,北自黑龙江、吉林,南至广东,东起辽宁,西至新疆都有分布。中华萍蓬草生长于池沼、河流、湖泊的浅水中,栽培容易,不需特殊管理。每年3月出水,叶伸出或浮于水面,花期5~7月份,开黄花。果期7~9月份,果实近球形,内有种子多粒,粟米状。根状茎肥大、横卧,根系较发达,生长适宜温度为15~32℃,生长期相对较长在3~11月份均可生长,植物体生长期内在水面保持较高生物量,可形成对藻类的竞争优势,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耐低温,冬季可在露地水池自然越冬,种植后管理方便;另外由于其自身浮叶亮绿,花色鲜黄,是点缀河川的良好景观材料,适用于公园池塘及城市湖泊及河道水面配景;同时自身种子富含淀粉,种子及根状茎可食用或酿酒,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自然条件下,水生高等植物可以通过种子或营养繁殖体进行自动繁殖,并以营养繁殖较为普遍。但在富营养化湖泊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种源和水下光照、氧气供给等环境条件不适宜,不可能实现水生植被的自动恢复。据研究,全湖的水草覆盖面积不少于60%时,才能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湖泊生态系统才能保持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现有植物材料修复技术的不足,利用原生态的浮叶植物系统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特别是城市公园湖泊及大型富营养化的浅水湖泊湖滨带,提供一种兼具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经济功能的生态修复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中华萍蓬草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富营养化水体的浅水区和/或水岸带选择生态修复区域,采用地下茎繁殖体或幼苗分株繁殖的方式种植中华萍蓬草,植株群丛以斑块分布形式布局,成株后的群丛在修复水域的盖度为25~30%;在中华萍蓬草生长第2年按照“向心辐射压苗法” 实现植物群从扩张,采用分株繁殖方法分株移栽中华萍蓬草,成株后形成环形植株群丛,在植株群丛内部水体形成核心修复区域,在植株群丛外围水体形成辐射修复区域;在生态修复区域种植沉水植物,使得植株盖度最终达到60%以上。
所述的生态修复区域,可根据中华萍蓬草种植水域环境进行选择。中华萍蓬草生长水深一般为10~60 cm,以不超过80cm为上限,生长底泥厚度大于10cm。当水体透明度≤20 cm时,可采用附加的水质强化措施来提高种苗成活率,如投加絮凝剂来提高水体透光率,增强水下光强。
在中华萍蓬草生长初期,为防止来自湖泊敞水区风浪冲刷对滨岸带植被的物理损伤,可构建物理防护措施,在湖滨带植被恢复区外围构建消浪带来进行消浪。
按照“向心辐射压苗法” 扩张植物群从,分株繁殖可在生长期6~7月份进行,每个环形植株群中丛繁殖体数目以4~5个为宜,形成的环形群丛面积为3~4 m2。
所述的沉水植物包括但不限于植菹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伊乐藻等沉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几种,采用粘土包衣幼苗方法或播种植物幼芽的方法定植,种植密度通常为2~5植株/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7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风刀导向装置
- 下一篇:渔网织机梭盘收线机自动绕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