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8211.0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2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平 |
主分类号: | A01M1/08 | 分类号: | A01M1/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魏国先 |
地址: | 418400 湖南省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吸式益害 昆虫 分离 诱虫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除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 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田间管理及其他行业的环保卫生除蝇除虫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除虫方法一般采用化学农药杀虫和电击式灭虫方法,化学农 药杀虫方法虽然能有效杀灭害虫,但与此同时,益虫昆虫也一同被杀灭了,自然生态受到破 坏,而且农药严重污染了农作物,粮食蔬菜残留了大量有毒农药,影响了食品的安全,不利 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不符合我国环保绿色农业、食品安全的方针政策;而电击式灭虫设备灭 虫效果差,对于体大的害虫能挣脱逃逸,而对于体小的害虫因触及不到电极而无法杀灭,既 使有些害虫被电击,但经过片刻休息后又能苏醒复活逃逸,此外,电击灭虫也同时杀灭了益 虫昆虫,不利于自然生态健康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绿色、 环保、高效的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替代化学农药杀虫和电击灭虫方法及设备,保护 益虫昆虫,促进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实现无公害绿色农业,有利人 们身体健康。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包括相互连接的诱虫灯 灯体和积虫瓶,诱虫灯灯体为大弧形整体结构,内衬钢板,灯体一端开口安装吸虫扇和诱虫 灯管,灯体另一端具有锥形漏虫斗,锥形漏虫斗下端连接安装积虫瓶,灯体中段具有支撑架 接管口,连接安装支撑杆,灯体的锥形漏虫斗上方还具有排风网盖;所述的积虫瓶顶部开口, 与灯体锥形漏虫斗连接,积虫瓶的瓶体上具有通风百叶窗和益虫自然逃生孔,积虫瓶内活动 安装益虫生存百叶瓶,益虫生存百叶瓶的瓶体上开有百叶窗孔,益虫生存百叶瓶内底部和积 虫瓶内底部分别放置肥土层和平衡空气湿土。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积虫瓶的瓶底与瓶体为能分离的扣式连接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益虫生存百叶瓶内栽有一株小苗或新鲜秸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诱虫灯灯体一端开口平面与垂直面倾斜一定角度,所述的 诱虫灯管安装在吸虫扇的中心,并且诱虫灯管凸出在灯体一端开口平面外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电源采用市电源供电或者太阳能供电 电源,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电源由光控开关连接控制。
针对现有杀虫灯对害虫和天敌选择性差、对天敌杀伤大的问题,研制了本发明诱虫 效率高、不伤昆虫的扇吸式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利用害虫植食、益虫肉食的原理,实现了 益害昆虫分离、天敌回归稻田生态环保目标。
本发明特点:
1、诱虫灯运用害虫夜行趋光和导行的特点,将害虫诱入机体内,达到灭杀目的。
2、适用范围:稻田、园林、蔬菜、果园、麦田、养殖场、食品加工厂、公园、草原、 林业、粮食储备仓库、餐饮、机关、校园、小区、食堂、家庭等灭虫。
3、适用对象:有趋光性能飞行的所有害虫。
4、灭虫区域:每20-40亩安装一台(山区小丘田面积小,可按10-15亩安装一台)。
5、本机安装50W电机一台,带动机内风扇调节机内温度,将扑灯害虫吸入机内,运 用风力吸入积虫瓶内致死。
6、使用本机灭虫高效,耗能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耐压时间长,安全环保。
7、益害昆虫分离,益虫生存,害虫的处理方法如下:益虫害虫都有趋光性能,它们 被吸入集虫瓶后,瓶内制作了一个便于益虫生存繁殖的百叶小瓶,大瓶底部留有1.5公分湿 土,小瓶底部放置3公分湿肥土,在小瓶底部肥土中栽种鲜禾苗一株。益虫本来是害虫的天 敌,在瓶内以害虫为食,再加上大瓶外的百叶通风口湿润的土壤,空气及秧苗的诱导作用, 便于益虫在里面生存和繁殖。在48小时内将捕捉到的新鲜害虫用于喂鸡鸭、养鱼。益虫我 们则让它放回田间地头,回归自然。这样,能长期对害虫进行捕灭,使生态保持平衡。
原理和实验数据:
1)诱虫灯基本原理:
利用电风扇扇吸原理,使昆虫在接近灯光时随气流吸入积虫瓶,昆虫不受伤害或伤害甚微, 利于保护益虫。比较普通杀虫灯,本发明具有下述特点:
没有高压杀虫装置,安全性能好;
无需逐日清理昆虫残体,简化管理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平,未经李华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8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隔离封隔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