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脉冲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7658.6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0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献;杨庆新;李劲松;高圣伟;金亮;闫荣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6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脉冲 无线 电能 传输 装置 | ||
1.一种智能脉冲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脉冲发生电路(2),并设置有控制电路(3),用于接收脉冲发生电路(2)的信号,并根据所接收的信号发出对脉冲发生电路(2)进行控制的激光信号;触发电路(1),用于接收控制电路(3)所发出的对脉冲发生电路(2)进行控制的激光信号,并使脉冲发生电路(2)处于导通工作状态;脉冲发生电路(5)输出端与能量发射线圈(6)相连接,在脉冲能量产生后,通过电磁场的耦合作用将能量传输到能量接收线圈(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脉冲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3)包括有接收脉冲发生电路(2)所发出的电磁波信号的感应天线(31),与感应天线(31)相连的单片机(32),以及与单片机(32)相连的控制输出(33),其中,所述的感应天线(31)的一端接收脉冲发生电路(2)所发出的电磁波信号(FD),另一端与单片机(32)的PTA2脚相连接;所述的控制输出(33)是由激光二极管D和光敏三极管Q组成,所述的激光二极管D的正极连接单片机(32)的PTA1脚,负极接VSS,光敏三极管Q接收激光二极管D的激光信号,并通过集电极与触发电路(1)相连向其输出控制信号(C),光敏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脉冲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触发电路(1)包括有继电器KM1、大功率晶体管Q1和行输出变压器T,其中,继电器KM1线圈的一端连接控制电路(3)中的光敏三极管Q的集电极,接收控制信号(C),另一端连接,24V电源;继电器KM1的开关K1一端连接一个独立于控制电路的24V电源,另一端连接行输出变压器T输入端的6脚;大功率晶体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行输出变压器T输入端的7脚,基极通过电阻R1连接行输出变压器T输入端的5脚;行输出变压器T输出端的8脚为输出端,通过高压硅堆D1连接脉冲发生电路(2),行输出变压器T输出端4脚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脉冲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脉冲发生电路(2)是采用Marx发生器,具体是由多个电容C并联组成充电网络,在每两个电容C的各相并联端之间都接有一个阻值大于2MΩ的电阻R,在每两个电容C的尾首之间都通过放电球隙(g)相连;所述的脉冲发生电路(2)的输入端连接触发电路(1)的输出端(HV),输出端构成放电终端,对地进行脉冲放电,产生的电脉冲向控制电路(3)发出电磁波信号(F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脉冲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能量发射线圈(6)与能量接收线圈(7)是由紫铜管或者导线绕制的谐振频率相同、品质因数很高且结构对称的一组谐振器,二者负责将脉冲能量高效的从能量发射线圈(6)无线传送到能量接收线圈(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765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