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没有对重运行的曳引电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6658.4 | 申请日: | 201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华;何甜灶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甜灶;黄国华 |
主分类号: | B66B11/04 | 分类号: | B66B11/04;B66B7/1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6 | 代理人: | 杨启成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没有 运行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普遍都是有对重的,有对重的电梯,电梯电机需要同时带动配重及轿厢,所以耗能大,为此,人们努力地进行研发,希望发明一种不用配重的电梯,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熟的伍配重电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熟、可靠的无配重电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电机、曳引轮组、轿厢、曳引绳,其特征在于曳引轮组包括由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与第一曳引轮配对的第二曳引轮、第三曳引轮、第四曳引轮、第五曳引轮,第二曳引轮位于第一曳引轮的下面,第四曳引轮、第五曳引轮位于井道顶和井道楼底,第三曳引轮位于第四曳引轮下面且位于第一曳引轮、第二曳引轮间,曳引绳一端固定在轿厢顶部并依次绕过第四曳引轮、第三曳引轮、第一曳引轮、第二曳引轮、第三曳引轮、第五曳引轮后,曳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在轿厢的底部,第二曳引轮与固定点间设置有第一张力器,第五曳引轮与井道底间设置有第二张力器。
工作时,轿厢的荷重用于数根钢丝绳依次绕过井道上方的第四曳引轮转到第三曳引轮,再附于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另一边用于平衡轿厢荷重的绳力T2 是由第二曳引轮提供,T2绳压绕过第三曳引轮再转到井道底坑绕过第五曳引轮返回固定在轿厢底架,形成一个平衡张力绳网络。
本发明特征在于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与第四曳引轮之间加插了一个第三曳引轮,位置低于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水平,并要移近到钢丝绳与曳引轮接触面不少于175°角,第三曳引轮的作用是要把第二曳引轮的绳压T2在第三曳引轮转动时化解,避免轿厢起动时绳重加大而引起打滑,由于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负责拉动轿厢,同时也带动第三曳引轮转动把T2绳力拉紧,帮助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共同拖动轿厢上升,使电机带动的质量常处于空载运行状况,故此消耗的功率小而达到节能效果。
又最常见的潜在危险是机械抱闸故障,如刹车块磨损不能及时发现而做成轿厢突然溜车冲顶事故,在此发明特征应不会发生,因第三曳引轮被两倍轿厢荷重绳力(惯性力)锁紧而不容易转动,理论上极为安全。
由轿厢载荷引起的主动力附加于钢丝绳的应力T1的作用拖动绳轮组合而生的自重力、离心力、惯性力等外力(body force)用于补偿平衡轿厢的重力,而上述的外力均能通过调整曳引绳的数量、张力来进行调整,技术简单、成熟,代替传统的平衡配重。由于没有了配重,电机带动的总的质量小,所消耗的功率小,而且,本发明技术理论上简单、成熟、可靠。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成熟、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包括固定在楼板9上的电机、曳引轮组、轿厢3、曳引绳4,其特征在于曳引轮组包括由电机直接带动的第一曳引轮2a、与第一曳引轮2a配对的固定在楼板9上的第二曳引轮2b、固定在楼板9上的第三曳引轮2c、第四曳引轮2d、第五曳引轮2e,第二曳引轮2b位于第一曳引轮2a的下面,第四曳引轮2d、第五曳引轮2e位于井道顶5和井道底6,第三曳引轮2c位于第四曳引轮2d下面且位于第一曳引轮2a、第二曳引轮2b间,曳引绳4一端固定在轿厢3顶部并依次绕过第四曳引轮2d、第三曳引轮2c、第一曳引轮2a、第二曳引轮2b、第三曳引轮2c、第五曳引轮2e后,曳引绳4的另一端固定在轿厢3的底部,第二曳引轮2b与固定点间设置有第一张力器7,第五曳引轮2e与井道底6间设置有第二张力器8。曳引条件设计:绳的张力如图所示,按BS-5655计算 ( T1/ T2)*C1*C2≤efφ
1、( T1/ T2)=ω/0.62ω=1.61 取C1=1.15 减速率0.9m/s
所以,( T1/ T2)*C1*C2=1.61*1.15*1=1.85
2、摩擦力计算:f=4μ(1-sin(В/2))/(Π-В-sin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甜灶;黄国华,未经何甜灶;黄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66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