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工位回转支承试验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3106.8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4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肖高强;郝文路;吴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 | 分类号: | G01M13/0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孙笑飞 |
地址: | 4718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工 回转 支承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转支承的检测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水平和垂直双工位的回转支承试验机。
背景技术
回转支承在现实工业中应用很广泛,被人们称为 “机器的关节”,是两物体之间作相对回转运动的同时,又需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倾翻力矩的机械所必需的重要传动原件。随着机械行业的迅速发展,回转支承在风力发电、船舶设备、工程机械、轻工机械、冶金机械、医疗机械、工业机械人、隧道掘进机、旋转舞台灯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回转支承在承载状态下,因受力会产生形变,从而导致轴承的游隙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生产回转支承时,要为轴承的原始游隙预留一定的形变余量。如果余量不足,回转支承承载时,会导致轴承游隙过小,工作过程中发热量大,易磨损,从而导致回转支承寿命降低。如果余量过大,会导致滚子在轴承内晃动,造成稳定性和回转精度差。但是,目前,回转支承在出厂前通常都只在未加载的状态下进行测试,轴承游隙的预留量通常根据计算确定,容易导致预留量与实际工作状态不适应,从而造成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
同时,回转支承在不同的设备中可能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有的是水平放置,有的则是竖直放置,而回转轴承在不同的状态下,由于重力的影响,运转时的受力情况也大不相同。同一个轴承在水平放置测试正常的情况下,采用竖直放置可能就得到不同的结果。通常的检测都是在回转支撑水平放置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检测结果不全面,不能反映回转支撑的真实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工位回转支承试验机,使回转支承在平放与竖直两种状态下进行试验,全面反映回转支承的运行情况。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工位回转支承试验机,主要由立架、支承架、工作台、翻转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构成,立架具有一个竖直固定面,工作台呈方形,其一端平放于支承架上,另一端通过铰链与立架竖直固定面的下端连接,翻转机构设置在工作台的下方,其一端与工作台的底面连接,另一端与翻转支承座连接,工作台可在翻转机构的驱动下从水平位置至垂直位置进行90°旋转,以实现水平测试和垂直测试;在工作台面上还设有固定测试物件的固定座,测试物件通过工作台面上呈圆周均布的预紧螺栓紧固于固定座上。
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和驱动齿圈,驱动齿圈与测试物件同轴设置,并且与测试物件的动圈连接,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检测测试物件运行状态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
所述的立架的竖直固定面上设有用于固定工作台的螺栓连接孔。
所述的工作台下方至少设有两个支承架,工作台处于水平位置时,其一端由支承架支撑,另一端与立架连接。
所述的翻转机构包括液压油缸、翻转支架和支撑臂,翻转支架的一端与工作台的底部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液压油缸和支撑臂铰接,液压油缸和支撑臂分别通过铰支座固定在地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工作台能够通过铰链在90度范围内转动,通过该试验机能够灵活切换回转支承的工作位置,在平放与竖直两种状态下对回转支承进行检测,在轴承预负载状态下,检测轴承游隙与工作温度的关系,从而确定最佳的轴承原始游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是工作台与测试回转支承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是立架的竖直固定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工作台旋转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立架,101、竖直固定面,102、螺栓连接孔,2、工作台,201、固定座,3、翻转机构,301、液压油缸,302、翻转支架,303、支撑臂,4、驱动机构,401、驱动电机,402、驱动齿轮,403、驱动齿圈,5、控制系统,6、铰链,7、回转支承,8、预紧螺栓,9、支承架,10、翻转支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31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