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排气的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2788.0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6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3/022 | 分类号: | F01N3/022;F01N3/023;F01N13/10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蔡菡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排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柴油机排气的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柴油机排气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是一种具有良好动力性、经济性和耐久性能的动力装置,应用广泛。但在柴油机的使用过程中,它所排放的气体中有害颗粒物是汽油机的30~80倍,特别是直径为0.01~10微米的微细颗粒对人类有致癌作用,排放到大气中污染大气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解决柴油机微粒排放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柴油机的排气管上串装微粒捕集器﹙DPF﹚,将柴油机排气中的有害微粒捕集于DPF中,减少微粒排放,但是,随着微粒在DPF中的累积,柴油机排气背压逐渐增加,当背压到达一定值时,会降低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因此,必须及时去除沉积于DPF中的微粒,这就是所谓的DPF再生。
目前,从原理上讲,DPF再生法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微粒就地氧化再生法,即利用氧化剂(O2或NO2或O3或等离子体)在微粒捕集器内就地氧化微粒而使微粒捕集器再生,此法又包括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两类,不管是有催化剂还是无催化剂,此法对含硫量高的燃油都不适合,因为当含硫量高时,微粒中不可燃(或不能氧化)的硫酸盐类物质量超过可燃的碳和有机物量,导致氧化再生不彻底,时间一长微粒捕集器被硫酸盐类物质堵死,而当有催化剂时硫还会使催化剂中毒,所以氧化再生法只能适合于低硫燃油。第二类是微粒移离再生法,即将微粒从微粒捕集器的过滤元件上移离而使微粒捕集器再生。
专利申请号为CN200910067532.6申请日为2009年9月15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辅助扫描反吹式分离排气微粒过滤器,其主要适用于强制分离沉积在柴油机排气过滤器上的碳烟微粒。该过滤器,主要由外壳和过滤材料组成,过滤材料的空气入口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在过滤材料的内腔还设有喷嘴,该喷嘴通过导管与高压气源相连,导管及其上的喷嘴由马达驱动机构驱动做直线位移、旋转位移或者是直线与旋转位移组合,喷嘴上的喷嘴口采用一个或多个,喷嘴口喷出的气体射束与过滤材料表面垂直。可以强制清除只依靠进气气流已经不能分离开的那些牢靠黏结在过滤材料表面或镶嵌在内部的微粒,使每个再生周期都没有沉积微粒的积累。但是该过滤器在气体射束强力冲击过滤材料表面时,易对过滤材料表面造成损伤,且那些牢固黏结在过滤材料表面或镶嵌内部的微粒,也很难清除干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捕集效率高、再生效果好且不受燃油含硫量限制的柴油机排气的净化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柴油机排气的净化装置,包括净气管、密闭的壳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内的分隔板,所述的分隔板的下方或一侧为排气室,所述的分隔板的上方或另一侧为净气室,所述的分隔板上固定设置有多个过滤元件,所述的排气室与柴油机的排气管相连通,所述的净气管与所述的净气室相连通,所述的排气室内或所述的排气管上设置有粉体注入装置,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清灰装置。
所述的粉体注入装置设置在所述的排气室内,所述的粉体注入装置包括粉体支撑板和耙子,所述的粉体支撑板位于所述的过滤元件的下方,所述的耙子位于所述的粉体支撑板的上方,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耙子摆动驱动装置,所述的粉体支撑板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的粉体支撑板上铺设有粉体层,所述的粉体层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的排气管伸入所述的排气室内的端部密封且该伸入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喷嘴。
所述的加热元件为嵌设在所述的粉体支撑板内的电热丝或电热扁丝,或所述的加热元件为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粉体层上方的微波加热器或红外加热器。
所述的耙子摆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连杆摆动机构、摆动轴和摆动臂,所述的驱动电机和连杆摆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外,所述的摆动轴轴接在所述的壳体上且穿入所述的排气室内,所述的摆动臂位于所述的排气室内,所述的摆动臂的上端与所述的摆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的摆动臂的下端与所述的耙子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杆摆动机构包括转动杆、连杆和摆动杆,所述的转动杆的一端通过减速器与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的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连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摆动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的摆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摆动轴固定连接。
所述的粉体注入装置设置在所述的排气管上,所述的粉体注入装置包括粉体斗和给粉机,所述的给粉机的入口与所述的粉体斗相连通,所述的给粉机的出口与所述的排气管相连通,所述的壳体的下端部设置有灰斗,所述的灰斗上设置有粉体排除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2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