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横跨宽型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设计方案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2744.8 | 申请日: | 2012-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4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梁嘉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嘉麟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跨 道路 上空 立体车库 框架结构 设计方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技术,尤其涉及了可以设置在城市中横跨宽型道路(例如:八个车道及以上)上空的立体车库框架结构设计方案。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汽车(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
建造昂贵的楼房车库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之后,又出现的占地面积很小的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的立体车库,对于缓解上述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应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现了制约现有立体车库发展的问题:
立体车库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层框架结构形式出现的,占地面积虽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会城市或一线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车的部位再找到适合于建造立体车库及其辅助的短距离车辆专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当困难了。——以上情况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立体车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此外,立体车库内存储车辆的运载机电技术属于相当成熟的现有技术范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立体车库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即在几乎不增加专用建造立体车库地皮以及几乎不影响现有交通状况的前提下,为妥善解决城市中停车难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造改进型立体车库的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包括:垂向叠加排列的纵向停车位,以及用于运载汽车升降的电梯装置所需要的垂直升降井;其特征在于:
A.立体车库存车部位的结构形式:上述纵向停车位与行车道路的中心线平
行,且排列在库内车辆通道的两侧;
B.立体车库升降井的设置位置:上述升降井位于库内车辆通道的端部位置。
C.在宽型道路上的设置方案:升降井设置在行车道路两侧的慢车道或慢车道与快车道的交界位置上面。——若需要,让受阻车辆绕道局部人行道或/和行车道路上的局部快车道行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上述的诸项举措,打破了城市窄小空间地理条件对于已经要求不高的建造立体车库的制约,再次拓宽了立体车库对于选择建造地点的适用范围,为大量地在城市普通行车道路边侧或/和中间建造足够数量的立体车库,进而为解决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道路上空的可利用空间建造简易型且大规模的停车车位。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横跨在约八个车道上空的本发明四层框架结构正面布局概况。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1:人行道;2:行车道路;3:库内车辆通道;4:中间支撑结构;5: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型汽车(轿车);6:纵向停车位;7:为驱动车辆升降设备运行服务而专设的垂直升降井;8:往返行车道路的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重点是立体车库的框架格局规划问题,至于立体车库内涉及到的诸如驱动汽车3如何按照人为意志实施准确的运载路线轨迹(前、后、左、右的位移)的机电技术问题,均属于相当成熟的现有技术范畴,这里的说明从略。
图1 示意的是一种较实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其立体车库的主体呈横跨宽型道路(由八个或以上车道构成)的长条形钢构结构形式(四层共88个车位),其两个端部设置了供电梯使用的垂直升降井7,而该两个垂直升降井7都是设置在行车道路2两边的慢车道上面,由于跨度较大,可以在其中间位于行车道路2的中心线8的位置上增设常规的支撑结构4。
图2示意的是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与行车道路2与人行道1有关系的平面俯视布局概况,显然,本发明是以车辆通道3居中而纵向停车位6排列在两侧为主线、而两个垂直升降井7位于上述车辆通道3两端的的框架格局来实现本发明意图的。——不难看出,本发明的两个垂直升降井7是位于行车道路2两个边侧的两条慢车道上的,该两个垂直升降井7的地面投影均占用了属于行车道路2上的部分慢车道与属于人行道1的部分,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缓与慢车道上交通的矛盾,必要时,也可以在道路设计上允许以自行车为主的代步工具绕道人行道1来行驶,显然,该第一个实施例要求人行道1的路面尽可能地设计得宽一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嘉麟,未经梁嘉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2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维弹性甲甲带式给料机
- 下一篇:绕饵丝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