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补气补血的茶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8618.X | 申请日: | 2011-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9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徐世鸣;刘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世鸣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9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补气 补血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生、补气补血的茶饮品及其制作方法,属于中药材配伍深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人类通过驯化动植物成功研制出了卡路里,补充了能量。发达国家通过改善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等,成功将人类寿命从平均不足50岁,提高至今平均80岁左右。根据世界目前科学发展水平推断,营养保健品将为人类生命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经济发展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现象普遍存在。补气补血的保健茶饮以疗效突出,饮用方便等特点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茶饮品存在品种繁杂、保健性差、口味不佳、随意添加各种添加剂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补气补血的茶及其制作方法,集五味中药混合在一起浸泡,使饮用者能够达到“调和气血,活筋通络”的目的。长期饮用可以使精、气、神到达最佳境界。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补气补血的茶,其组成包括:黄精、西洋参、黄芪、枸杞、山楂,各种组分的重量份数为:黄精5-10份、西洋参3-6份、黄芪5-15份、枸杞5-10份、山楂3-10份。
上述的补气补血的茶,其组成包括:黄精、西洋参、黄芪、枸杞、山楂,各种组分的重量份数为:黄精7份、西洋参5份、黄芪8份、枸杞10份、山楂3份。
一种上述的补气补血的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黄精5-10份、西洋参3-6份、黄芪5-15份、枸杞5-10份、山楂3-10份;
(1)遴选:选出无霉变和虫蛀的优质原料清洗干净;
(2)切片:将西洋参、山楂、黄芪分别切成0.8-2mm的片,黄精九蒸九制后切成0.5-1.5mm的片;
(3)干燥:可通过晾晒或者烘干的方法使原料含水量不大于5%;
(4)合料:将制备好的原料按照上述的重量分数比混合均匀;
(5)灭菌:将制备好的混合料灭菌备用;
(6)包装:在温度12-18℃及湿度不大于35%的环境下包装。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是提供一种配伍精良的茶饮品及其制备方法,克服了传统茶饮品口味不佳,随意添加各种添加剂的缺点。“补气补血”效果快,具有饮用方法简便、营养易吸收、杜绝浪费等特点。中药讲究的在于配伍,国外文献称为(lollapalooza)复合效应。根据“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禁忌原则同时结合药材的药性及功效得出:本品中的山楂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有助于长期饮用本品;山楂、西洋参偏凉,枸杞、黄芪偏温,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即可增强药物本身功效又能促进人体温度平衡,解决了其它饮品常饮爱上火的缺点,达到了补气、补血的目的;黄芪为补药之长,中医讲的是气与血的辩证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黄芪配过之后,再加上九蒸九晒的黄精。黄精补血效果显著,补肝肾作用也比较突出,因此才能实现气血双补的特点。集五味中药混合在一起浸泡出来的药茶,能够达到“调和气血,活筋通络”的目的。长期坚持饮用本品可以使精、气、神到达最佳境界。所以,“气血和则百病消,养肝肾,美容颜”。本品采用纯天然中药成份,不含任何添加剂。
2.本发明经过大量的实验对比,研究出了最佳的配比方式,即采用黄精7份、西洋参5份、黄芪8份、枸杞10份、山楂3份。黄精具有补血效果显著,但大剂量配比会出现口感干、涩等特征;西洋参属凉性药材,适当提高配比可解决长期饮用本品爱上火的问题;黄芪利尿效果明显,应适当减低配比;枸杞含有枸杞多糖,可适当提高配比增强口感满意度;山楂有助消化的功能,但大剂量配比空腹服用会出现饥饿感。
3.本发明经过本发明人及大量志愿者的试用,表明能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五脏功能、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氧化、助消化具有良好的作用,并表现出面色红润的体貌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补气补血的茶,其组成包括:黄精、西洋参、黄芪、枸杞、山楂,各种组分的重量份数为:黄精7份、西洋参5份、黄芪8份、枸杞10份、山楂3份。
上述的补气补血的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遴选:选出无霉变和虫蛀的优质原料清洗干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世鸣,未经徐世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86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电路和单端到差分放大器
- 下一篇:限束器界面显示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