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栽培中药材抗病性的生物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6781.2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5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黄璐琦;陈美兰;郭兰萍;杨光;陈敏;杨立;曾燕;林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A01G7/06;A01G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栽培 中药材 抗病性 生物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中药材栽培及病虫害生物防治,属于中药农业领域。
背景技术
根腐病是中药材生长发育期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特别是根和根茎类中药材根腐病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三七、丹参、当归、川芎、黄芪、厚朴、麦冬、柴胡、白术、板蓝根、党参、黄芩、远志、紫苑、麻黄、附子、太子参、半夏、苍术等多种中药材在栽培过程中都易发生根腐病。根腐病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俗称活血根,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年需求量15000吨左右,是栽培面积较大的药材之一,其主要栽培地区为四川、陕西和山东。本课题组对山东莱芜栽培丹参病害进行调查,发现根腐病的发生率随着栽培年限逐年提高,栽培三年或者三茬丹参根腐病的发生率达到了60%-70%。叶鹏盛等对四川省丹参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表明田间的发病株率一般为10%-30%,平均为16.9%,重病田为54.8%以上。张辰露等对陕西商洛丹参病害进行连续调查,表明连作加剧地下部根腐病的发生,头茬地块发病率为22%左右,2~4年连作地块的发病率都高于61%。丹参根腐病传播蔓延较快,感病后的丹参植株长势衰弱,严重时地上部枯死,根的木质部完全腐烂成黑褐色,产量显著降低,并且外观性状也不符合药用要求。目前对对根腐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但是化学防治目前只对少数土传病害有效,对大多数病害防效甚微,且使用化学农药还会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同时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得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因而导致防效下降甚至失败。
菌根是土壤中的一类真菌与宿主植物根系建立的互惠共生体。世界上80%的植物都是菌根植物,其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约占三分之二。目前,AM真菌(AMF)是微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应用在农、牧、林、矿业等方面。AMF可通过参与植物许多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对植物有多方面有益作用。例如AM能够促进植物生根,提高移栽成活率;提高植物抗逆性,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促进植物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特别是促进植物对磷和微量元素等难溶性物质吸收;提高植物生物量及作物品质;一定程度上减轻作物的连作障碍。AM作为一项绿色环保的生物技术对中药材栽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目前虽然AM真菌在土壤生态修复方面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抗栽培中药材病害的方面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利用AM菌来提高栽培丹参抗病性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提高栽培丹参的抗病性,有效地缓解栽培中药材根腐病,提高栽培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MF)菌剂接种提高栽培中药材抗病性的方法,用于药材的田间种植的病害防治。
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幼苗获得:采用药用植物种子经70-80%乙醇灭菌1-2min,8-15%过氧化氢灭菌5-15min,在灭菌蛭石盘中生长20-40d;或用组织培养苗,无菌蛭石盘炼苗20-40d;
2)接种:在幼苗根边刨开侧沟,加入AMF菌剂,每盘30-50g;
3)侵染:将接种菌剂的幼苗在无污染、正常生长条件下培养20-40d;
4)菌根化幼苗检查:在侵染开始20-40d后,用显微镜,0.05%曲立苯蓝测定进行侵染强度的评价,侵染率大于60%以上的幼苗即为菌根化幼苗;
5)菌根化幼苗的大田栽培:将菌根化幼苗移栽到田间进行栽培。
其中所述药用植物是丹参。
其方法优选为:
1)幼苗获得:采用药用植物种子经75%乙醇灭菌1min,10%过氧化氢灭菌10min,在灭菌蛭石盘中生长30d;或用组织培养苗,无菌蛭石盘炼苗30d。
2)接种:在幼苗根边刨开侧沟,加入AMF菌剂,每盘30-50g。
3)侵染:将接种菌剂的幼苗在无污染、正常生长条件下培养30d。
4)菌根化幼苗检查:在侵染开始30d后,用显微镜,0.05%曲立苯蓝检测菌丝,成功侵染的即为菌根化幼苗。
附图说明
图1AM菌)对丹参根腐病发病率的影响图
图2AM菌对丹参地上、地下鲜重的影响图
图3AM菌对丹参地上、地下干重的影响图
图4AM菌对丹参小区产量的影响图
图5AM菌对丹参根脂溶性成分的影响图
图6AM菌对丹参根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案例1:AM菌对栽培丹参病害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7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