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链霉菌及其在生产放线菌素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66034.9 申请日: 2011-11-17
公开(公告)号: CN102391967A 公开(公告)日: 2012-03-28
发明(设计)人: 张立新;宋福行;陈彩霞;郭徽;傅成章;代焕琴;刘雪婷;谢峰;杨娜;余珂;王倩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12P21/02;C12R1/465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地址: 10010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株链 霉菌 及其 生产 放线菌素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株链霉菌及其在生产放线菌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放线菌素能够通过影响核酸合成、诱导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一些蛋白酶活性及影响细胞周期等方式发挥其抗肿瘤活性。放线菌素还可通过与DNA结合抑制RNA合成而发挥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放线菌素D已经成为较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结合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对肾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霍奇金病、绒毛膜癌及睾丸肿瘤的治疗有效,尤其是对儿童肾母细胞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常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肿瘤的治疗与研究。

放线菌素X2除了更好的抗肿瘤作用外,对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柯萨奇病毒(CVB3)有显著地抑制作用。

上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对放线菌素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放线菌素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药理学研究,目前放线菌素已不仅是临床上重要的抗肿瘤药物,也越来越成为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工具。

放线菌素的产生菌已见报道的有近30种,但基本上都是单一成分高产,且在这些产生菌中,放线菌素D的产量最高为野生菌株0.21mg/ml、诱变菌株0.85mg/ml,放线菌素X2的最高产量为0.15mg/ml。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链霉菌及其在生产放线菌素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MS449,已于2011年11月0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号为CGMCCNo.5452。

本发明还保护所述链霉菌MS449在生产放线菌素中的应用。所述放线菌素可为放线菌素X2、放线菌素D和放线菌素X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种子培养基,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培养基:将20-30g可溶性淀粉、0.2-0.6g L-天冬酰胺、0.5-1.0g KNO3、0.2-0.6g K2HPO4·H2O、0.2-0.6gNaCl和0.2-1.0g MgSO4·7H2O用水定容至1L。所述种子培养基的pH可为7.0-7.5。所述种子培养基具体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将25g可溶性淀粉、0.4g L-天冬酰胺、0.8g KNO3、0.4g K2HPO4·H2O、0.4g NaCl和0.6g MgSO4·7H2O用水定容至1L。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发酵培养基,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培养基:将5-15g葡萄糖、10-30g稷粉、10-30g棉籽蛋白粉和10-30g 3-(N-吗啉基)丙磺酸用水定容至1L。所述发酵培养基的pH可为7.0-7.5。所述发酵培养基培养基具体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将10g葡萄糖、20g稷粉、20g棉籽蛋白粉和20g 3-(N-吗啉基)丙磺酸用水定容至1L。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制备放线菌素的方法,是发酵所述链霉菌MS449,得到放线菌素。所述发酵的条件具体可为25-30℃、140-200rpm、6-20天(如6-15天)。所述发酵的条件具体可为28℃、180rpm、15天。

所述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链霉菌MS449的种子液接种至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并收获发酵液。

所述方法中,可将5ml所述种子液接种至100ml所述发酵培养基中。所述种子液具体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将所述链霉菌MS449接种于所述种子培养基中,25-30℃(如28℃)、140-200rpm(如180rpm)培养2-6天(如96小时),得到种子液。

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发酵液离心(离心参数具体可为:4℃、8000转/min、15min),分别收集上清液和沉淀;

(2)将步骤(1)获得的沉淀用丙酮浸提(可室温静置10小时),离心(离心参数具体可为:4℃、8000转/min、15min)并收集上清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0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