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4687.0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9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曾昭海;王上;臧华栋;杨亚东;聂江文;许和水;朱波;胡跃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的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具体说是一种红萍与水稻共生来减少氮肥施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双季稻产量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红萍引入水稻生产,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以实现实现省氮、减排、高产,促进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改进耕作制度,建立一种新型双季稻种植模式。随着稻田养萍年限的延长,“稻萍”共生对双季稻的增产作用越来越明显,“稻萍”复合生态系统较常规稻作系统具有增产减排效果,可以解决我国南方稻田土壤质量下降、肥料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 ||
搜索关键词: | 双季稻 共生 减排 增产 水稻 节肥 耕作制度 温室气体排放 肥料利用率 氮肥施用 稻田土壤 复合系统 南方稻田 农业种植 水稻生产 养分循环 质量下降 种植模式 常规稻 构建 种植 生态系统 稻田 复合 高产 土壤 引入 改进 | ||
【主权项】:
1.一种采用红萍与水稻共生节肥减排增产的双季稻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构建“稻萍”共生复合系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水稻栽培管理1.1稻种选择,稻种包括水稻(Oryza sativa L.)、旱稻和晚稻,所述双季稻中早稻品种选择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丰产稳产早稻品种,“T优705”;晚稻品种选择岳阳市农科所选育的,中熟晚籼稻品种,“岳优9113”;该两种都属于水稻;1.2水稻栽培管理A,早稻栽培管理(1)播种育秧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不饱满,残缺的种子,然后浸种;(2)早稻育秧选择在清明节气前后,对育秧地进行平整,排除多余水分,铺设育秧盘,播种后覆土,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育秧期间,每天上午,掀开塑料薄膜,通风2小时;待秧苗长至10㎝时,覆水;待播种后23‑27天,即可移栽秧苗;(3)水稻田在插秧之前7‑10天,进行平整,并施入基肥;在插秧前1‑2天喷防虫剂和防冻剂;在五一节后进行插秧移栽;(4)水稻插秧后喷施除草剂灭草,水稻生育期内喷雾3次农药防止病害和虫害;(5)稻田水分管理采用当地淹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方式,具体为分蘖期,孕穗期内深水管理,灌浆期成熟期内浅水,保持稻田湿润,收获前一星期开始排水;(6)在7月中旬早稻成熟,成熟后选择晴天,依照田块大小选择进行收割机收割或人工进行收获,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响稻米质量;(7)早稻收割后将秸秆焚烧还田;B.晚稻栽培管理(1)晚稻育秧选择在夏至节气前,其他育秧措施同早稻;(2)晚稻在大暑节气前后进行移栽,并施入基肥,晚稻的移栽与管理,与早稻田间管理一致;(3)晚稻应防治二代螟虫、三代螟虫、纹枯病、稻瘟病;(4)晚稻成熟在霜降节气前后,晚稻成熟后在晴天收获,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响稻谷质量;(5)晚稻收割后将秸秆焚烧还田,步骤2.红萍的放养,红萍(Azolla imbircata(Roxb.)Nakai),亦称“满江红”,属槐叶苹目、满江红科、满江红属;“稻萍”共生系统的红萍选择卡州萍(Azolla caroliniana);在早稻、晚稻移栽后5‑7天放养红萍,鲜萍放养量为1 000㎏hm‑2;水稻插秧后,养萍水稻田不喷施除草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584687.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产优质水稻的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产量有机水稻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