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73479.2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97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承虎;李亚平;孙文;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承虎 |
主分类号: | F25B30/04 | 分类号: | F25B30/04;F28C3/00;F25B15/06;F28D7/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9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涉及一种湿热废气的热量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湿热废气余热回收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热回收介质运行温度受到限制,装置整体热回收效率低下,余热回收不彻底的问题。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及热回收介质出口,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至第三热回收盘管、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第一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内,第二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内,第三热回收盘管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内。本实用新型用于湿热废气的全热回收。 | ||
搜索关键词: | 湿热废气 热回收段 热回收盘管 换热设备 热回收 本实用新型 深度回收 自驱动 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 热量回收装置 余热回收装置 热回收效率 介质出口 介质管路 介质入口 全热回收 依次连通 余热回收 运行过程 左端 出口 | ||
【主权项】:
1.一种自驱动的湿热废气全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换热设备、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热回收介质入口(1)及热回收介质出口(2),其中,所述换热设备包括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第一至第三热回收盘管、第一至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其中,第一至第三热回收段从左到右依次连通设置,换热设备左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入口(3),换热设备右端设置有湿热废气出口(4),第一热回收盘管(1‑4)设置在第一热回收段(1‑1)内,第二热回收盘管(1‑5)设置在第二热回收段(1‑2)内,第三热回收盘管(1‑6)设置在第三热回收段(1‑3)内,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包括发生器(2‑1)、冷凝器(2‑2)、吸收器(2‑3)、蒸发器(2‑4)、溶液泵(2‑5)、溶液换热器(2‑6)、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冷剂水管路(2‑9)、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发生器(2‑1)与冷凝器(2‑2)通过第一冷剂蒸汽管路(2‑7)连接,冷凝器(2‑2)与蒸发器(2‑4)通过冷剂水管路(2‑9)连接,冷剂水管路(2‑9)上设置有节流膨胀阀(2‑12),吸收器(2‑3)与蒸发器(2‑4)通过第二冷剂蒸汽管路(2‑8)连接,发生器(2‑1)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连接,溶液换热器(2‑6)同时设置在浓溶液管路(2‑10)及稀溶液管路(2‑11)上,溶液泵(2‑5)设置在溶液换热器(2‑6)与吸收器(2‑3)之间的稀溶液管路(2‑11)上,第一热回收盘管(1‑4)的两端与发生器(2‑1)分别通过第一热回收介质管路(1‑7)及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连通,所述第二热回收介质管路(1‑8)上还设置有第一循环泵(2‑13),第三热回收盘管(1‑6)的两端与蒸发器(2‑4)分别通过第三热回收介质管路(1‑9)及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连通,所述第四热回收介质管路(1‑10)上还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14),第二热回收盘管(1‑5)的一端与冷凝器(2‑2)通过第五热回收介质管路(1‑11)连通,第二热回收盘管(1‑5)的另一端与热回收介质出口(2)连通,冷凝器(2‑2)与吸收器(2‑3)之间通过第六热回收介质管路(1‑12)连通,吸收器(2‑3)与热回收介质入口(1)通过第七热回收介质管路(1‑13)连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承虎,未经张承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0173479.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