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63924.7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52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俞悟周;余江凌;张恒;姜在秀;毛东兴;王旭;朱兴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上海申华声学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G10K11/16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由微穿孔面板、周期结构的平行排列横断面、周期结构的平行排列纵端面、单元底板相连形成在两个正交方向上周期排列的封闭腔体,数量大于2个,优选3个或4个,最大深度为最小深度的1.5~5倍。微穿孔面板上分布有所占面积为面板面积的0.2%~5%的微孔,微孔孔径为0.2~1.2mm,单元宽度和长度均不超过0.15m。使用时只要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到需要吸声处理的场所,固定在壁面上即可。本实用新型装置简单,加工简便,薄形轻便,吸声性能优良,吸声系数在2.5KHz内大于0.8的吸声频带宽度可达2~3个倍频程,低频吸声系数不低于0.8,峰值接近1.0,吸声性能平坦,适用面广,易清洗、耐高温,并具有优越的耐侯性,可完全回收利用。 | ||
搜索关键词: | 微穿孔 本实用新型 吸声 超宽频带 吸声性能 周期结构 多腔 三维 单元底板 低频吸声 封闭腔体 回收利用 微孔孔径 吸声系数 正交方向 周期排列 横断面 倍频程 耐高温 耐侯性 声频带 易清洗 纵端面 轻便 薄形 微孔 优选 平坦 加工 | ||
【主权项】:
1.三维多腔微穿孔周期超宽频带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由N个长方体结构单元封闭腔体组成,N大于2;对于3腔体结构: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组成,在所述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相邻的两个方向上交替周期排列得到3*3的周期结构,即第一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长方体结构单元B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排列组成,第二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B、长方体结构单元C和长方体结构单元A排列组成,第三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A和长方体结构单元B排列组成;对于4腔体结构: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和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组成,在所述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和长方体结构封闭腔体(IV‑2)相邻的两个方向上交替周期排列得到4*4的周期结构,即第一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A、长方体结构单元B、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D排列组成,第二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B、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D和长方体结构单元A排列组成,第三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C、长方体结构单元D、长方体结构单元A和长方体结构单元B排列组成,第四行由长方体结构单元D、长方体结构单元A、长方体结构单元B和长方体结构单元C排列组成;对于N多腔体结构;由N个长方体结构单元封闭腔体组成,在相邻的两个方向上交替周期排列得到N*N的周期结构,周期内后一行的排列单元由前一行排列单元的最后一个单元移动到第一个、其余顺移得到;对于3腔体结构: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3)、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周期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对于4腔体结构: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及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A封闭腔体(I‑2)由单元A微穿孔面板(I‑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A底板(I‑3)相连组成,单元A微穿孔面板(I‑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A底板(I‑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B封闭腔体(II‑2)由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B底板(II‑3)相连组成,单元B微穿孔面板(II‑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B底板(II‑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C封闭腔体(III‑2)由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C底板(III‑3)相连组成,单元C微穿孔面板(III‑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C底板(III‑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一横端面(1)、第二横端面(2)、第四纵端面(9)、第五纵端面(10)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一侧、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四纵端面(9)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一横端面(1)另一侧、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和第五纵端面(10)另一侧;第一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二横端面(2)、第三横端面(3)、第三纵端面(8)、第四纵端面(9)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一侧、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三纵端面(8)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二横端面(2)另一侧、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和第四纵端面(9)另一侧;第二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三横端面(3)、第四横端面(4)、第二纵端面(7)、第三纵端面(8)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一侧、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二纵端面(7)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三横端面(3)另一侧、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和第三纵端面(8)另一侧;第三次交错后长方体结构单元D封闭腔体(IV‑2)由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第四横端面(4)、第五横端面(5)、第一纵端面(6)、第二纵端面(7)及单元D底板(IV‑3)相连组成,单元D微穿孔面板(IV‑1)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一侧、第五横端面(5)一侧、第一纵端面(6)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一侧,单元D底板(IV‑3)分别连接第四横端面(4)另一侧、第五横端面(5)另一侧、第一纵端面(6)另一侧和第二纵端面(7)另一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上海申华声学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上海申华声学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20163924.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