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及电主轴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2816.9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1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邓小雷;庞世杰;李瑞琦;王建臣;谢长雄;林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B23B19/02 | 分类号: | B23B19/02;B23Q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潇潇;陈小莲 |
地址: | 324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内筒以及与散热内筒紧密贴合的散热外筒;散热内筒的筒壁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二环形流道,筒壁上设有轴向连通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二环形流道的第一直流道和第二直流道,第一直流道和第二直流道在筒壁上对向设置,筒壁上还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一直流道以及连通第二环形流道和第二直流道的多个导流结构,第一环形流道和第二环形流道分别开设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从冷却液入口流入的冷却液能够流经第一环形流道、第二环形流道、第一直流道、第二直流道以及多个导流结构从冷却液出口流出。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流动阻力较低,较低的泵送功率即可实现较好的散热冷却效果。 1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流道 直流道 筒壁 散热 内筒 连通 冷却液出口 冷却液入口 导流结构 分形流道 散热结构 散热冷却效果 泵送功率 对向设置 紧密贴合 流动阻力 散热外筒 散热效果 电主轴 冷却液 轴向 流出 | ||
所述散热内筒的筒壁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环形流道(3)和第二环形流道(4),所述筒壁上设有轴向连通第一环形流道(3)和第二环形流道(4)的第一直流道(5)和第二直流道(6),所述第一直流道(5)和第二直流道(6)在所述筒壁上对向设置,所述筒壁上还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流道(3)和第一直流道(5)以及连通第二环形流道(4)和第二直流道(6)的多个导流结构(7),所述第一环形流道(3)和第二环形流道(4)分别开设有冷却液入口(8)和冷却液出口(9),从所述冷却液入口(8)流入的冷却液能够流经第一环形流道(3)、第二环形流道(4)、第一直流道(5)、第二直流道(6)以及所述多个导流结构(7)从所述冷却液出口(9)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3)与第一直流道(5)之间的至少一个导流结构(7)为包括流入端主流道、至少两条支流道和流出端主流道的分叉式流道结构,所述流入端主流道与所述第一环形流道(3)连通且沿冷却液输送方向分叉形成至少两条支流道,所述至少两条支流道沿冷却液输送方向汇聚形成与所述第一直流道(5)连通的流出端主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4)与第二直流道(6)之间的至少一个导流结构(7)为包括流入端主流道、至少两条支流道和流出端主流道的分叉式流道结构,所述流入端主流道与所述第二直流道(6)连通且沿冷却液输送方向分叉形成至少两条支流道,所述至少两条支流道沿冷却液输送方向汇聚形成与所述第二环形流道(4)连通的流出端主流道。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叉式流道结构为仿生昆虫翅脉型流道。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端主流道的横截面面积与所述流出端主流道的横截面面积相等,所述支流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流入端主流道的横截面面积且小于所述流出端主流道的横截面面积。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形流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端主流道和所述流出端主流道均为直流道,且所述流入端主流道和所述流出端主流道与所述散热内筒端面边缘呈预定角度设置。7.一种电主轴,包括:冷却套(10)、外壳(11)、定子(12)、转子(13)、芯轴(14)、后轴承(15)以及前轴承(16),所述冷却套(10)套设在所述外壳(1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套(10)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分形流道散热结构。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学院,未经衢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82816.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