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声波法的沥青-集料界面疲劳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6422.7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2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马涛;邓交龙;陈田;丁珣昊;马康;房占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声波法的沥青‑集料界面疲劳试验方法,所述集料为岩体,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上、下岩石切片;(2)制备“岩片‑沥青‑岩片”结构试件;(3)通过超声波法获得沥青‑集料界面的最大粘结力;(4)通过对沥青‑集料界面进行循环疲劳加载,回归得到界面破坏的疲劳方程;(5)验证并修正疲劳破坏模型;本发明的的沥青‑集料界面疲劳试验方法将界面粘结力与疲劳特性统一起来,在获得最大界面粘结力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其内在关系,同时将局部微结构的疲劳性能与整体结构的疲劳性能统一起来,能最大程度地预估整体结构的疲劳发展过程进而获得细观界面的疲劳特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声波 沥青 集料 界面 疲劳 试验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超声波法的沥青‑集料界面疲劳试验方法,所述集料为岩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上、下岩石切片,具体为:岩石切片的切面打磨光滑,并在水中进行超声波除杂处理后,再在四氯化碳中浸泡后取出,在恒温下测量岩石切片的厚度以及弹性模量E;(2)制备“岩片‑沥青‑岩片”结构试件,该结构试件的上下层为岩石切片,中间层为沥青膜,具体为:将上下岩石切片和沥青在130‑140℃下保温1‑2h后,并在相同温度下在岩石切片表面涂抹沥青,将上下岩石切片粘结紧密,使其中间形成均匀的沥青膜;在恒温下测定沥青膜的厚度;(3)通过超声波法获得沥青‑集料界面的最大粘结力,具体为:先将步骤(2)制得的结构试件在恒温下养护3‑4h后,采用布兰森模型超声波降解器进行测试,该结构试件的上岩石切片的上切面与探头固定,其与探头的接触部分涂环氧沥青,并在170‑180℃下养护40‑50min,试验开始前,通过超声波仪器调节,获得与岩石切片一致的共振频率,试验开始时,设定步长增加电压,绘制电压与振幅的关系图,当电压和振幅曲线上出现突变的不连续点时表明界面脱离,此时电压为极限电压Um,此时的界面粘结力F则为最大界面粘结力Fm;(4)通过对沥青‑集料界面进行循环疲劳加载,回归得到界面破坏的疲劳方程,具体为:疲劳加载:设定加载电压为0.4‑0.6倍的Um,在选取指定的加载电压时获得恒定的振幅和界面力,加载方式采用控制应力的间歇式周期加载,即加载0.1s,卸载0.9s,试验中止条件为界面脱离,绘制电压与振幅关系图,当电压和振幅曲线上出线突变的不连续点,这时为疲劳破坏对应的电压Uf,同时记录加载时间以及对应的加载次数;回归疲劳方程:采用控制应力的疲劳破坏在双对数坐标上回归成直线方程回归方程:σ=F/SNf=k1(σm/σ)k2(E)k3其中,Nf为疲劳寿命,σm为平均最大界面粘结力,σ为平均界面粘结力,k1为修正系数,k2、k3分别为应力、弹性模量影响系数,F通过步骤(3)所得,S为下岩石切片的横截面积;(5)验证并修正疲劳破坏模型,具体为:对于与不同材料的岩体,分别测定下层岩石切片的弹性模量E,对不同材料、不同模量的疲劳方程进行验证校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436422.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