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夹芯金属板材及其铆接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5719.0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3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杨季坤;陈仲明;许庆国;朱永祥;刘家顺;李松林;魏勇;崔志国;罗飞侠;曾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5/14 | 分类号: | B21J15/14;B21J15/42;F16S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王统国 |
地址: | 618000 四川省德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夹芯金属板材及其铆接成型方法。所述夹芯金属板材具有板材本体,所述板材本体主要由铆钉依次铆接在一起的第一面板、中间板和第二面板组成,所述中间板为钢板、且中间板的厚度分别大于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厚度分别≤0.8mm,所述铆钉的两端端部齐平于对应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表面,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表面的平面度分别≤0.4mm。本发明使中间板‑钢板被两面的面板所包覆,而且两侧的面板在中间板的对应表面以高平面度牢固、可靠的成型,既满足了工业设备或工业系统的高精度使用技术要求,又有效地确保了中间板能够长效服役,可靠性好,实用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板材 及其 铆接 成型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夹芯金属板材的铆接成型方法,其中,所述夹芯金属板材具有板材本体(1),所述板材本体(1)主要由铆钉(14)依次铆接在一起的第一面板(11)、中间板(12)和第二面板(13)组成,所述中间板(12)为钢板、且中间板(12)的厚度分别大于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3),所述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3)的厚度分别≤0.8mm,所述铆钉(14)的两端端部齐平于对应的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3)的表面,所述第一面板(11)和第二面板(13)的表面的平面度分别≤0.4mm;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成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步骤1. 根据设计要求对组成板材本体(1)的第一面板(11)、中间板(12)和第二面板(13)分别下料,并根据设计的铆接部位在中间板(12)上加工出通孔结构的铆接孔,中间板(12)上的每一铆接孔的两端分别为对应设计要求的坡口结构;根据设计的板材本体(1)上的铆接孔结构,冲压出一端涨开的铆钉,所述铆钉的涨开端的涨开锥度匹配于板材本体(1)上的所设计铆接孔的端部坡口结构;单端涨开的铆钉备用;步骤2. 采用装夹工装(2)将第一面板(11)、中间板(12)和第二面板(13)依次对应组合在一起、并夹紧;所述装夹工装(2)主要由第一夹板(21)、第二夹板(22)和多根锁紧螺栓副(23)组成,所述第一夹板(21)与板材本体(1)的第一面板(11)平面接触配合,所述第一夹板(21)上开设有与板材本体(1)的中间板(12)上的各铆接孔相对应的导向孔、且一一对应的铆接孔和导向孔同轴心配合,所述第二夹板(22)与板材本体(1)的第二面板(12)平面接触配合,所述第二夹板(22)上开设有与板材本体(1)的中间板(12)上的各铆接孔相对应的导向孔、且一一对应的铆接孔和导向孔同轴心配合,所述锁紧螺栓副(23)将处在板材本体(1)外的第一夹板(21)和第二夹板(22)连接在一起、并锁紧;步骤3. 根据装夹工装(2)上的各导向孔分别对板材本体(1)上的第一面板(11)和/或第二面板(13)进行铆接孔的冲压加工,所加工出的第一面板(11)和/或第二面板(13)上的铆接孔内折贴合在中间板(12)上的对应铆接孔的端部坡口面上,且第一面板(11)和/或第二面板(13)上的铆接孔与中间板(12)上的铆接孔同轴心配合;直至板材本体(1)上的单个完整铆接孔(15)的两端分别形成对应设计要求的坡口结构;步骤4. 将步骤1中的备用铆钉穿入步骤3中的板材本体(1)上加工成型的完整铆接孔(15)中,使备用铆钉的涨开端与铆接孔(15)一端的坡口形成面接触;在装夹工装(2)的对应导向孔中伸入对备用铆钉涨开端进行轴向顶紧的定位件,在装夹工装(2)另一侧的导向孔中伸入冲头(3)、使所冲压的铆钉端部冲压而涨开,所述铆钉后涨开的端部的涨开锥度匹配于板材本体(1)上的所设计铆接孔的端部坡口结构、且与铆接孔(15)的对应坡口形成面接触;直至板材本体(1)上的所有铆接孔(15)都对应的穿入铆钉(14)而铆接完毕;拆卸装夹工装(2),夹芯结构的金属板材本体(1)铆接成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95719.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