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架空双轨电车乘客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4467.3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157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亚 |
主分类号: | B61B3/02 | 分类号: | B61B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架空双轨电车乘客输送系统,由墩柱(1)、板梁(2)、钢轨(4)、电车、站台(16)、雨棚、防止钢轨(4)中部向下弯曲的装置组成。电车继承了传统电车没有污染的优点;电车不占汽车车道,能大大舒缓街道的拥堵;电车在街道上方空中运行,街道上可安全通行汽车,司机没有心理压力;电车沿空中独立专用轨道运行,通过路口时不受红灯限制,下面街道上即使堵车,其不受影响,能彻底解决大城市的出行难;电车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与其他车辆、隔离带、各式柱子、路肩、行人发生磨蹭或碰撞,非常安全;电车在大街小巷都能通行,车站可密集设置,远比地铁方便;该系统的造价远低于地铁。 1 | ||
搜索关键词: | 电车 乘客输送系统 街道 钢轨 架空 地铁 密集设置 汽车车道 向下弯曲 心理压力 运行过程 专用轨道 装置组成 通行 隔离带 板梁 堵车 墩柱 路肩 拥堵 雨棚 站台 柱子 红灯 路口 安全 车站 出行 司机 继承 汽车 污染 | ||
【主权项】:
1.一种架空双轨电车乘客输送系统,包含轨道上的钢轨(4)、电车、车站的站台(16)、站台(16)上方的雨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架空双轨电车乘客输送系统还含墩柱(1)、板梁(2)、防止钢轨(4)中部向下弯曲的装置;钢轨(4)的横断面为工字形,其含上板(4a)、下板(4b)、轨腰(4c),所述上板(4a)的上表面水平,所述下板(4b)露出的上表面水平,所述轨腰(4c)两侧之一的侧面竖直;墩柱(1)为竖立承重柱;在有隔离带(3a)的街道,多个墩柱(1)沿所述隔离带(3a)的地面纵向分布,墩柱(1)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隔离带(3a)的地面固紧连接;宽度大于一根钢轨(4)额定长度的路口叫做大的路口,在大的路口墩柱(1)的下端与没有车道的地面固紧连接;宽度等于或小于一根钢轨(4)额定长度的路口叫做小的路口,在小的路口不设置墩柱(1);在始发站或终点站,多个墩柱(1)的高度减小且沿同一弧线分布,墩柱(1)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地面固紧连接;在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的街道,多对墩柱(1)沿该街道分布,每对墩柱(1)的两个墩柱(1)的下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该街道两侧之一的地面固紧连接;板梁(2)为长方体形板块,其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长度大于竖直厚度;在大的路口或有隔离带(3a)的街道,墩柱(1)的水平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板梁(2)中部的水平下表面固紧连接,所述板梁(2)的横向两端的端面分别从墩柱(1)两侧之一向外伸出,且分别位于邻近墩柱(1)的汽车(17)反向运行的两个车道(3b)之一的上方;在始发站或终点站,板梁(2)的外端面沿径向从墩柱(1)外侧向外伸出,所述板梁(2)的里端面与所述墩柱(1)的内侧面齐平;在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的街道,板梁(2)两端的下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一对墩柱(1)的两个墩柱(1)之一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同名端接通的两条长线轨道之一含两条长线单轨,所述长线单轨上凡前后相邻的两钢轨(4)均首尾相接;这两条长线轨道若通过有隔离带(3a)的街道或大的路口,则分居该街道或该大的路口上墩柱(1)的横向两侧之一,且内侧长线单轨与所述墩柱(1)的横向距离大于路面上一条车道横向宽度的三分之一;这两条长线轨道若通过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的街道,则分居该街道中线的两侧之一,且一条长线轨道的纵向中线与另一条长线轨道的纵向中线之间的横向距离大于路面上一条车道的横向宽度;这两条长线轨道上同一横向上的四个钢轨(4)接口,位于相应位置同一板梁(2)的轴线的正下方;这两条长线轨道的同名端,位于相应位置同一板梁(2)的轴线的正下方;板梁(2)正下方的钢轨(4)上板(4a)的上表面与该板梁(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多根横向连接杆前后分散连接在这两条长线轨道之一横向相邻的两钢轨(4)上,使这两钢轨(4)之间的横向距离保持定值L,所述横向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钢轨(4)之一上板(4a)中部的上表面固紧连接;所述L为正值,全文L取值相同;始发站或终点站的全部墩柱(1)的外侧有一条弧形轨道,所述弧形轨道含两条弧形单轨,所述弧形单轨上凡前后相邻的两钢轨(4)均首尾相接,所述钢轨(4)弯曲的形状与相应位置的弧形对应;所述弧形轨道上同一径向的两个钢轨(4)接口位于相应位置同一板梁(2)的轴线的正下方;板梁(2)正下方的钢轨(4)上板(4a)的上表面与该板梁(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多根径向连接杆前后分散连接在所述弧形轨道径向相邻的两钢轨(4)上,使这两钢轨(4)之间的径向距离保持定值L,所述径向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钢轨(4)之一上板(4a)中部的上表面固紧连接;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有隔离带(3a)的街道或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的街道上的两条长线轨道的同名端,或另用钢轨(4)接通,或与始发站或终点站的弧形轨道连接后而接通;两条长线轨道的同名端另用钢轨(4)接通的结构是这样的:另用一长的弯曲的钢轨(4),使之两端分别与这两条长线轨道外侧的两长线单轨之一的同名端相接;另用一短的弯曲的钢轨(4),使之两端分别与这两条长线轨道内侧的两长线单轨之一的同名端相接;另用的这两钢轨(4)位于接口附近的上板(4a)的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板梁(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多根径向连接杆前后分散连接在另用的这两钢轨(4)上,使这两钢轨(4)之间的径向距离保持定值L,所述径向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钢轨(4)之一上板(4a)中部的上表面固紧连接;两条长线轨道的同名端与始发站或终点站的弧形轨道连接后而接通的结构是这样的:所述弧形轨道的外侧弧形单轨的两端分别就近与这两条长线轨道外侧的两长线单轨之一的同名端相接,所述弧形轨道的内侧弧形单轨的两端分别就近与这两条长线轨道内侧的两长线单轨之一的同名端相接;所述弧形轨道位于相接处附近的钢轨(4)上板(4a)的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板梁(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防止钢轨(4)中部向下弯曲的装置的结构与下面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第一种情况:板梁(2)上覆盖有车道板(21)成为高架道路,防止钢轨(4)中部向下弯曲的装置为拉杆(18);拉杆(18)的下端面与钢轨(4)上板(4a)纵向中部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竖直伸入相应位置的车道板(21)中并与之固紧连接,同一钢轨(4)的中部前后分散连接多根拉杆(18);第二种情况:板梁(2)上没有车道板(21),防止钢轨(4)中部向下弯曲的装置由立柱(19)和斜拉索(20)组成;在两钢轨(4)接口正上方的板梁(2)的上表面上固紧竖立立柱(19),所述立柱(19)的上端分别向前向后各伸出多条斜拉索(20);向前伸出的多条斜拉索(20)的上端与所述立柱(19)的上端固紧连接,下端与正前方的邻近的钢轨(4)上板(4a)纵向中部的上表面分散固紧连接;向后伸出的多条斜拉索(20)的上端与所述立柱(19)的上端固紧连接,下端与正后方的邻近的钢轨(4)上板(4a)纵向中部的上表面分散固紧连接;电车由车厢(10)以及位于所述车厢(10)顶上的上挂架(15)、下挂架(28)、圆盘轴(22)组成;车厢(10),其横向宽度小于路面上一条车道的横向宽度,其用密度小、强度大的材料制造,其内有扶手和椅子供乘客使用;车厢(10)的矩形顶板(10a)上有四对天窗(10d),每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内侧窗壁之间的距离大于钢轨(4)下板(4b)的横向宽度;每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之一为长方体形空腔,其纵向长度大于横向宽度,其轴线与所述顶板(10a)的纵向中线平行,其四周窗壁上有凹槽且在所述凹槽内嵌有防水胶圈;这四对天窗(10d)中,并列的两对天窗(10d)位于所述顶板(10a)的前部且对称分居所述顶板(10a)纵向中线的两侧,这两对天窗(10d)的四个天窗(10d)的前窗壁位于与所述顶板(10a)纵向中线垂直的同一竖直平面上;这四对天窗(10d)中,并列的另外两对天窗(10d)位于所述顶板(10a)的后部且对称分居所述顶板(10a)纵向中线的两侧,这两对天窗(10d)的四个天窗(10d)的后窗壁位于与所述顶板(10a)纵向中线垂直的同一竖直平面上;位于所述顶板(10a)纵向中线两侧之一且接近该纵向中线的两个天窗(10d)的轴线重合,位于所述顶板(10a)纵向中线两侧之一且远离该纵向中线的两个天窗(10d)的轴线重合;车厢(10)内的薄长方体形加固板(11)的上表面与所述车厢(10)顶板(10a)的下表面形状相同,所述加固板(11)上表面的面积等于或小于所述顶板(10a)下表面的面积;所述加固板(11)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板(10a)的下表面平行且这两表面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中避开顶板(10a)上天窗(10d)的位置上分布有多个竖立的弹簧(23),这多个弹簧(23)之一的上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顶板(10a)的下表面固紧连接或固定连接,下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加固板(11)的上表面固紧连接或固定连接;加固板(11)与天窗(10d)竖直相对的位置上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竖直的加固板圆孔(11a);所述N为正整数,全文N取值相同;车厢(10)的内侧板(10b)上有车门;矩形踏板(13)的下端通过固定配合装置(14)与所述车门下方的所述内侧板(10b)的下端活动连接,其处于竖直状态时与所述车门平行,其从竖直状态外转90°后其上表面与所述车厢(10)的底板(10c)的上表面齐平,乘客通过所述踏板(13)进出所述车厢(10);四个上挂架(15)之一由上挂板(24)、上圆盘(25)组成;这四个上挂架(15)中,两个上挂架(15)一前一后悬挂在长线轨道外侧长线单轨的钢轨(4)上,另两个上挂架(15)一前一后悬挂在该长线轨道内侧长线单轨的钢轨(4)上,所述长线轨道上靠前的两个上挂架(15)横向相邻,所述长线轨道上靠后的两个上挂架(15)横向相邻;上挂架(15)上的平行的竖直的两块上挂板(24)分居相应位置钢轨(4)的两侧之一且接近所述钢轨(4);这两块上挂板(24)之一为长方体形板,其纵向长度大于竖直高度大于横向宽度,其上端面位于相应位置钢轨(4)上板(4a)下表面所在水平面的下方,其下端面位于所述钢轨(4)下板(4b)下表面所在水平面的下方,其上有水平的横向轴孔(24a)和窗口(24b);横向轴孔(24a)位于上挂板(24)的纵向后部,其轴线与所述上挂板(24)面积大的两侧面之一垂直,其轴线与相应位置钢轨(4)轨腰(4c)侧面的交点接近该侧面的纵向中线,且位于该纵向中线的下方;窗口(24b)位于上挂板(24)上横向轴孔(24a)的前方,其为长方体形空腔,其上窗台面或下窗台面水平,其与相应位置的钢轨(4)轨腰(4c)的侧面对置;上挂架(15)上的水平上圆盘(25)的外径大于该上挂架(15)上两块上挂板(24)外侧向面之间的距离;上圆盘(25)上有竖直的上圆盘轴孔(25b),所述上圆盘轴孔(25b)的轴线与所述上圆盘(25)的轴线重合;上圆盘(25)的下表面上邻近边缘处有圆环形上圆盘槽(25a),所述上圆盘槽(25a)内圆周表面的轴线与所述上圆盘(25)的轴线重合;上挂架(15)上的两块上挂板(24)的下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上圆盘(25)的上表面固紧连接,且不会从该上圆盘(25)的边缘露出,这两块上挂板(24)对称分居于所述上圆盘(25)轴线的两侧;四个下挂架(28)之一由下挂板(26)、下圆盘(27)组成;下挂架(28)上平行的竖直的两块下挂板(26)之一为长方体形板,其矩形下表面与电车车厢(10)顶板(10a)上天窗(10d)的水平纵向剖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其下表面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竖直的下挂板螺孔(26a),这两块下挂板(26)内侧向面之间距离等于所述顶板(10a)上一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内侧窗壁之间的距离;下挂架(28)上的水平下圆盘(27)的外径等于上挂架(15)上的上圆盘(25)的外径,且大于该下挂架(28)上两块下挂板(26)外侧向面之间的距离;下圆盘(27)上有竖直的下圆盘轴孔(27b),所述下圆盘轴孔(27b)的轴线与所述下圆盘(27)的轴线重合,所述下圆盘轴孔(27b)的内径等于上挂架(15)的上圆盘(25)上的上圆盘轴孔(25b)的内径;下圆盘(27)的上表面上邻近边缘处有圆环形下圆盘槽(27a),所述下圆盘槽(27a)内圆周表面的轴线与所述下圆盘(27)的轴线重合,所述下圆盘槽(27a)的内径等于上挂架(15)的上圆盘(25)上的上圆盘槽(25a)的内径,所述下圆盘槽(27a)的外径等于所述上圆盘槽(25a)的外径;下挂架(28)上的两块下挂板(26)的上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下圆盘(27)的下表面固紧连接,且不会从该下圆盘(27)的边缘露出,这两块下挂板(26)对称分居于所述下圆盘(27)轴线的两侧;四个下挂架(28)的下圆盘(27)的上表面分别与四个上挂架(15)之一的上圆盘(25)的下表面活动接触,所述下圆盘(27)的轴线与所述上圆盘(25)的轴线重合,所述下圆盘(27)上的下圆盘槽(27a)与所述上圆盘(25)上的上圆盘槽(25a)吻合,在吻合的槽中有多个滚珠(7),这多个滚珠(7)之一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上圆盘槽(25a)的槽底活动接触,又与相应位置的所述下圆盘槽(27a)的槽底活动接触;竖直圆盘轴(22)的外径等于上挂架(15)上的上圆盘(25)的上圆盘轴孔(25b)的内径,所述圆盘轴(22)安装在所述上圆盘轴孔(25b)和下挂架(28)上的下圆盘(27)的下圆盘轴孔(27b)内,其或者与所述上圆盘(25)固定连接又与所述下圆盘(27)固紧连接,其或者与所述上圆盘(25)固紧连接又与所述下圆盘(27)固定连接,所述上挂架(15)可绕所述圆盘轴(22)的竖直轴线相对所述下挂架(28)自由转动;与悬挂在长线轨道外侧长线单轨上靠前的上挂架(15)连接的下挂架(28)的两块下挂板(26)的下表面,分别穿过车厢(10)顶板(10a)外侧靠前一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之一后,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10)内的加固板(11)的上表面接触;与悬挂在所述长线轨道外侧长线单轨上靠后的上挂架(15)连接的下挂架(28)的两块下挂板(26)的下表面,分别穿过所述顶板(10a)外侧靠后一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之一后,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加固板(11)的上表面接触;与悬挂在所述长线轨道内侧长线单轨上靠前的上挂架(15)连接的下挂架(28)的两块下挂板(26)的下表面,分别穿过所述顶板(10a)内侧靠前一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之一后,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加固板(11)的上表面接触;与悬挂在所述长线轨道内侧长线单轨上靠后的上挂架(15)连接的下挂架(28)的两块下挂板(26)的下表面,分别穿过所述顶板(10a)内侧靠后一对天窗(10d)的两个天窗(10d)之一后,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加固板(11)的上表面接触;下挂板(26)下表面上的下挂板螺孔(26a)与相应位置的所述加固板(11)上的加固板圆孔(11a)一一位置对应,加固板螺栓(12)从下向上穿过所述加固板圆孔(11a)后压紧旋入对应的下挂板螺孔(26a)内,便将所述车厢(10)悬挂在所述长线轨道上了;电车车厢(10)沿长线轨道通过有隔离带(3a)的街道或大的路口或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的街道时,车厢(10)的底板(10c)距离路面有足够高度,所述路面上可安全开行汽车(17);位于始发站或终点站的电车车厢(10)的底板(10c)接近地面;在有隔离带(3a)的街道上,车站的站台(16)位于该街道相邻两墩柱(1)之间的地面上;在没有隔离带(3a)但至少有两车道的街道上,车站的站台(16)位于该街道较宽处的中央;所述站台(16)由斜坡(16a)、平台(16b)组成,斜坡(16a)的上端与相应位置的平台(16b)的前端或后端衔接;平台(16b)的两侧向面之一与停在该侧向面旁的电车车厢(10)的内侧板(10b)的外侧向面之间有空隙,所述车厢(10)上的踏板(13)向外倾倒90°与所述平台(16b)的上表面接触后,乘客方可通过所述踏板(13)上下车,乘客上下车完毕,所述踏板(13)竖立后,所述电车方可启动离开;站台(16)有专用通道与街边行人道相通,乘客通过专用通道进出车站;始发站或终点站的地面即为站台(16),停在始发站或终点站的电车车厢(10)上的踏板(13)向外倾倒其上端与地面接触后,乘客方可通过所述踏板(13)上下车,乘客上下车完毕,所述踏板(13)竖立后,所述电车方可启动离开;站台(16)有专用通道与街边行人道相通,乘客通过专用通道进出车站;车站的站台(16)上方的雨棚与下面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第一种情况:板梁(2)上覆盖有车道板(21)成为高架道路,站台(16)上方的车道板(21)兼作雨棚;第二种情况:板梁(2)上没有车道板(21),雨棚搭置在位于站台(16)两端上方两块板梁(2)的横向中部且罩盖该站台(16)。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亚,未经李新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74467.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驾驶列车和站台的控制系统
- 下一篇:用地面动力驱动的陆路运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