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引爆地雷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84012.2 | 申请日: | 2016-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17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亚 |
主分类号: | F41H11/30 | 分类号: | F41H1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爆地雷车,其由装甲车(1)、车架(2)组成。装甲车(1)推着车架(2)向前运动,车架(2)上的压雷轮(12)沿地面滚动通过地雷上方地面时,对地雷施加的压力将其引爆。车架(2)能配合地面坡度的变化自动俯仰,又能配合横向斜坡的变化两侧自动升降,其上压雷轮(12)都能与地面接触。车架(2)上众多压雷轮(12)各自滚过的地面相互衔接连成一大片,消除地雷危害既快又高效;装甲车(1)内的操纵者有防护装置的保护加之其距离爆炸点较远,地雷引爆时其安然无恙。 | ||
搜索关键词: | 引爆 地雷 | ||
【主权项】:
一种引爆地雷车,由装甲车(1)、车架(2)组成;其特征在于:装甲车(1)的前端固紧连接一块长方体形横板(3),所述横板(3)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装甲车(1)的横向宽度,所述横板(3)上面积相对大的前端面竖直,该前端面的横向中央固紧连接一个横板轴(3a),所述横板轴(3a)的轴线水平,该轴线与所述横板(3)的前端面垂直,且与所述装甲车(1)的轴线平行;车架(2)由后板(4)、侧板(7)、短轴(5)、侧板轮(6)、前主轴(8)、后主轴(9)、轮架(10)组成;车架(2)上的后板(4)为长方体形,所述后板(4)的纵向厚度等于横板(3)上横板轴(3a)的轴向长度,所述后板(4)的中心位置有后板轴孔(4a),所述后板轴孔(4a)的轴线水平且与所述后板(4)面积相对大的竖直后端面或前端面垂直;横板(3)上横板轴(3a)固定安装在后板轴孔(4a)内,所述横板轴(3a)的外圆周表面与所述后板轴孔(4a)的内圆周表面活动接触,所述横板轴(3a)的轴线与所述后板轴孔(4a)的轴线重合;横板轴(3a)的前端面与圆形盖板(13)的后圆周表面的中部固紧连接,所述盖板(13)的后圆周表面上横板轴(3a)前端面之外的圆环部分与相应位置的后板(4)的前端面活动接触;后板(4)的后端面与相应位置的横板(3)的前端面活动接触;后板(4)可绕横板轴(3a)的轴线转动;后板(4)前端面的两侧均向前伸出一块舌板(4b),所述舌板(4b)的两个舌面竖直;后板(4)上两个舌板(4b)之间的距离大于装甲车(1)的横向宽度;车架(2)上的两块侧板(7)之一为长条形板,这两块侧板(7)之一上从前到后依次有前主轴孔(7a)、短轴孔(7b)、后主轴孔(7c);侧板(7)上前主轴孔(7a)接近所述侧板(7)的前端,所述前主轴孔(7a)的轴线水平且与所述侧板(7)的侧面垂直;侧板(7)上后主轴孔(7c)位于所述侧板(7)的腰部,所述后主轴孔(7c)的轴线水平且与所述侧板(7)的侧面垂直;侧板(7)上短轴孔(7b)接近所述侧板(7)上的后主轴孔(7c),所述短轴孔(7b)的轴线水平且与所述侧板(7)的侧面垂直;侧板(7)的后端面上向后伸出两个侧板垂耳(7d),这两个侧板垂耳(7d)相互对置的侧面竖直,这两个侧板垂耳(7d)之间有空腔;车架(2)上后板(4)的两块舌板(4b)分别伸进两块侧板(7)之一上的两块侧板垂耳(7d)之间的空腔中,并用铰链轴(14)将两块侧板垂耳(7d)和夹在这两块侧板垂耳(7d)之间空腔中的舌板(4b)铰合为一体,所述侧板垂耳(7d)以紧配合方式安装在所述铰链轴(14)上或者与所述铰链轴(14)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舌板(4b)以紧配合方式安装在所述铰链轴(14)上或者与所述铰链轴(14)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侧板(7)可绕所述铰链轴(14)的水平轴线俯仰转动;车架(2)上两块侧板(7)两前端之间距离等于这两块侧板(7)两后端之间距离;车架(2)上的圆柱体形前主轴(8)的左右两端分别穿过两块侧板(7)之一上的前主轴孔(7a),所述前主轴(8)以紧配合方式安装在所述前主轴孔(7a)内;车架(2)上的圆柱体形后主轴(9)的左右两端分别穿过两块侧板(7)之一上的后主轴孔(7c),所述后主轴(9)以紧配合方式安装在所述后主轴孔(7c)内;车架(2)上的轮架(10)由轮架座(10a)、轮架垂耳(10c)、压雷轮轮轴(11)、压雷轮(12)组成;轮架(10)上轮架座(10a)为厚实套筒,所述轮架座(10a)上有水平横向轴孔;n个轮架座(10a)串列固定套装在后主轴(9)上,n+1个轮架座(10a)串列固定套装在前主轴(8)上,所述n为正整数;前主轴(8)上的轮架座(10a)可绕所述前主轴(8)的水平轴线转动;后主轴(9)上的轮架座(10a)可绕所述后主轴(9)的水平轴线转动;轮架(10)的轮架座(10a)上有两个厚实轮架垂耳(10c),这两个轮架垂耳(10c)一端的端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轮架座(10a)两端之一附近的外表面固紧连接,这两个轮架垂耳(10c)上彼此对置的内侧向面竖直;中部安装有压雷轮(12)的压雷轮轮轴(11)的两端分别水平穿过同一轮架(10)上的两个轮架垂耳(10c)之一另一端的对应轴孔,所述轮架垂耳(10c)以紧配合方式安装在所述压雷轮轮轴(11)上或者与所述压雷轮轮轴(11)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压雷轮(12)以紧配合方式安装在所述压雷轮轮轴(11)上或者与所述压雷轮轮轴(11)固定连接在一起;压雷轮(12)的密度和质量较大,所述压雷轮(12)用高强度材料制造使其引爆地雷时不会被炸坏,所述压雷轮(12)的外圆周表面与地面接触且可沿地面滚动;安装在前主轴(8)上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位于所述前主轴(8)的后方;安装在后主轴(9)上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位于所述后主轴(9)的前方,所述压雷轮(12)绕所述后主轴(9)的轴线从所述后主轴(9)的前方转到后方时不会砸到盖板(13)上;前主轴(8)上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与后主轴(9)上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沿横向相互交错依次连续排列,从而车架(2)沿地面运动时,所述车架(2)上前主轴(8)上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与后主轴(9)上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分别在地面上滚过的面相互衔接;前主轴(8)上两个外侧压雷轮(12)上的两个外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装甲车(1)的横向宽度;车架(2)上的两个短轴(5)的外端分别固紧安装在两块侧板(7)之一上的短轴孔(7b)中,这两个短轴(5)的里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侧板轮(6)之一的轴孔中,这两个侧板轮(6)分别位于所述车架(2)上前主轴(8)上两个外侧压雷轮(12)之一的后方,且分别与所述车架(2)上后主轴(9)上两个外侧压雷轮(12)之一邻近,这两个侧板轮(6)上两个外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前主轴(8)上两个外侧压雷轮(12)上两个外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侧板轮(6)的直径等于压雷轮(12)的直径,其外圆周表面与地面接触且可沿地面滚动;侧板(7)上安装的侧板轮(6)使所述侧板(7)的前端不与地面接触;横板(3)上横板轴(3a)的轴线与地面的距离等于车架(2)上侧板轮(6)的半径;车架(2)沿地面运动时,由于安装在前主轴(8)上轮架(10)上的轮架座(10a)可绕该前主轴(8)的水平轴线旋转,由于安装在后主轴(9)上轮架(10)上的轮架座(10a)可绕该后主轴(9)的水平轴线旋转,轮架(10)上的压雷轮(12)在重力作用下便都自动与地面接触,即使地面高低不平也不会有压雷轮(12)悬空;车架(2)上下坡时,由于其上侧板(7)可绕铰链轴(14)俯仰转动,因而车架(2)能自动配合地面坡度的变化而俯仰,其上压雷轮(12)都能与地面接触;车架(2)进到横向斜坡时,由于车架(2)可绕横板(3)上横板轴(3a)的轴线转动,因而该车架的两侧能自动配合横向斜坡而升降,其上压雷轮仍能与地面接触;引爆地雷车这样引爆地雷:装甲车(1)推着车架(2)上众多压雷轮(12)沿需要扫雷的地面向前滚动;当压雷轮(12)通过地雷上方地面时,该地雷受压被引爆,释放的化学能部分转化为该压雷轮(12)的动能,该压雷轮(12)上跳,上跳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接着下落,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然后砸向地面动能转化为内能而消散;引爆地雷的压雷轮(12)所在轮架(10)若安装在前主轴(8)上,地雷的爆炸威力较大时,该压雷轮(12)将沿所述前主轴(8)的轴线旋转,从所述前主轴(8)的后方转向前方再砸到地面上;引爆地雷的压雷轮(12)所在轮架(10)若安装在后主轴(9)上,地雷的爆炸威力较大时,该压雷轮(12)将沿所述后主轴(9)的轴线旋转,从所述后主轴(9)的前方转向后方再砸到地面上;由于车架(2)上的压雷轮(12)都能沿地面滚动,其滚过的地面下的地雷都会被引爆;由于车架(2)上众多压雷轮(12)各自滚过的地面相互衔接连成一大片,因而消除地雷危害的地面也是一大片;由于车架(2)上的侧板轮(6)滚动的地面上的地雷已先被前方的压雷轮(12)引爆,因而其不会被炸坏;由于装甲车(1)位于车架(2)的后方,由于前主轴(8)上两个外侧压雷轮(12)的两个外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装甲车(1)的横向宽度,因而所述装甲车(1)在行进过程中不会遇到没有引爆的地雷;由于装甲车(1)内的操纵者有防护装置的保护加之其距离爆炸点较远,地雷引爆时其安然无恙。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亚,未经李新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84012.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化双向线型聚能切割器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防弹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