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量硅酸岩样品铬同位素分离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78839.2 | 申请日: | 2016-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04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潮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34 | 分类号: | G01N1/34;G01N27/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 11389 | 代理人: | 汪妍瑜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量硅酸岩样品铬同位素分离技术,它包括如下步骤:1)称量微量(0.4~1mg)硅酸岩样品,加入2ml 29M氢氟酸、0.2ml 14M硝酸,以及适量50Cr‑54Cr双稀释剂,将三者置于密闭的溶样器中,于190度电热板上保温4天;2)待溶样器冷却至室温,将溶样器中的样品溶液蒸干,然后加入6M盐酸,加热去除氟化物;3)赶氟完全后,采用稀盐酸溶解样品,通过填充2ml LN树脂的交换柱去除样品中的Fe、Ti;4)将已除Fe、Ti的样品溶液蒸干,采用稀盐酸溶解样品,加入1.0ml 0.002mmol的高锰酸钾溶液,密闭溶样器置于140度电热板保温2小时,将Cr3+氧化为Cr6+;5)待样品溶液冷却至室温,通过填充1.5ml AG1型树脂的交换柱分离出高纯的Cr组分;本法具有低本底、操作简便等优点,与传统分离方法高本底(1~20ng)相比,本法流程空白仅0.08~0.11ng,极大降低了制备空白,是微量硅酸岩样品铬同位素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创新,特别适宜应用珍贵样品(陨石、月岩)的高精度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微量 硅酸 样品 同位素 分离 技术 | ||
【主权项】:
1.一种微量硅酸岩样品铬同位素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称量微量硅酸岩样品,加入氢氟酸、硝酸,以及50Cr‑54Cr双稀释剂,将三者置于密闭的溶样器中,保温;2)待溶样器冷却至室温,将溶样器中的样品溶液蒸干,然后加入盐酸,加热去除氟化物;3)赶氟完全后,采用稀盐酸溶解样品,通过填充LN树脂的交换柱去除样品中的Fe、Ti和高达75%的大部分V;4)将已除Fe、Ti和V的样品溶液蒸干,采用稀盐酸溶解样品,加入浓度为0.002m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1ml,密闭溶样器保温,将Cr3+氧化为Cr6+;5)待样品溶液冷却至室温,通过填充AG1型树脂的交换柱分离出高纯的Cr组分。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78839.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