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桩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14485.8 | 申请日: | 2016-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88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邢峰;朱峰;姚亚光;邓峰祥;朱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建新 |
主分类号: | E02D5/62 | 分类号: | E02D5/62;E02D15/00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0 | 代理人: | 葛雷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施工方法,包括就位、沉管、浇筑步骤,沉管后,先进行扩底,再进行浇筑;沉管系统为设定刚度的单钢外管、单钢内夯管及联接装置;内夯管外径小于外管内径;扩底的方法是:按设定投料量,投料高度H=投料体积V,投入填充料;内夯管上部设不小于外管内径的上夯击盘,内夯管下部设不大于外管内径的下夯击盘;上、下夯击盘与内夯管形成内夯管锤。本发明改进了沉管工艺,投料工艺,扩底工艺,提高了工效,是一种流程可控、质量可靠的扩底桩新技术。 | ||
搜索关键词: | 沉管 外管 夯击盘 单钢 投料 浇筑 联接装置 投料工艺 夯管锤 扩底桩 填充料 投料量 就位 可控 施工 改进 | ||
【主权项】:
1.一种桩施工方法,包括就位、沉管、浇筑步骤,其特征是:沉管后,先进行扩底,再进行浇筑;所述浇筑为:上提内夯管系统,浇筑桩身或下放预制桩身;沉管系统为设定刚度的单钢外管、单钢内夯管及联接装置;内夯管外径小于外管内径;扩底的方法是:按设定投料量,投料高度H=投料体积V,投入填充料;内夯管上部设不小于外管内径的上夯击盘,内夯管下部设不大于外管内径的下夯击盘;上、下夯击盘与内夯管形成内夯管锤;投料工艺采用下列二种方法中的方法(二)或二种方法复合使用:(一)内夯管内腔投料工艺:将填充料投料至内夯管内腔,投料至内夯管内腔时,采用从内夯管顶部开口处投料或从内夯管侧面开孔处投料;然后上拔外管至一定高度h≥0,上提内夯管,填充料从内夯管底部下落;通过抱压、顶压或反压方法反复加压和/或内夯击填充料,上拔下插外管至桩底距离C为10‑30cm,形成抗压、抗拔扩大头;(二)内外管空腔投料工艺:将填充料投料至内外管之间的空腔;内夯管下夯击盘上设置出料结构,且内夯管下压时出料结构挡在内外管之间的空腔部位,阻挡出料,内夯管上提时出料结构打开出料;通过抱压、顶压或反压方法反复加压和/或内夯击填充料,上拔下插外管至桩底距离C为10‑30cm,形成抗压、抗拔扩大头;所述出料结构包括环形设置在内夯管下夯击盘主体周边的齿状活瓣,齿状活瓣与下夯击盘活动连接;内夯管下压,土体上顶下夯击盘,齿状活瓣水平向张开挡在内外管之间的空腔部位,形成大直径下夯击盘,此时齿状活瓣阻挡出料;内夯管上提,下夯击盘离开土体,齿状活瓣自然环形下落,形成小直径下夯击盘,将内外管之间的空腔没有阻挡,顺利出料;下夯击盘采用钢板封底,所述钢板为花孔状、活页状或活瓣状;投料工艺方法(一)所述填充料从内夯管底部下落是:填充料从下夯击盘花孔处、活页张开处、活瓣状张开处、内腔脱开处或内外管空腔处下落;在内夯管下部开设有侧槽孔,下夯击盘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连接板覆盖在所述侧槽孔上,连接板上部固装可在侧槽孔中上下移动的栓;所述内腔脱开是指内夯管下夯击盘在内夯管上拔时,沿内夯管侧槽孔下落,连接板同步下落,侧槽孔打开;所述内外管空腔处下落是指内夯管内腔投料高度超过内夯管内腔开孔处自然溢出;或投料工艺方法(一)所述填充料从内夯管底部下落是:在内夯管下部侧面开设出料口,填充料从出料口下落;沉管采用的方法,包括下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1)采用单管、双管、取土仓的工艺进行部分取土或全取土;(2)采用单管、双管、取土仓的工艺进行部分取土或全取土,再将地面预搅拌好的水泥土拌合物压灌至桩孔中,形成水泥土拌合物桩;(3)采用潜孔锤高压冲击工艺,清除地下障碍物;或同时还用压旋喷水混浆,形成潜孔冲击高压旋喷水泥土桩;(4)启动桩工设备的加压静压系统及沉管系统中的内管,交互加压与内夯,将沉管系统下沉至设定深度;具体方法包括:a)内管锤上夯击盘以下长度不大于外管长度,桩机自重配重能满足压桩力的前提下,交互加压与内夯;桩机自重配重不能满足压桩力的前提下,内夯下沉;b)内夯管锤上夯击盘以下长度大于外管长度,桩机自重配重能满足压桩力的前提下,交互加压与内夯击;桩机自重配重不能满足压桩力的前提下,内夯击下沉;(5)上提内夯管锺,内夯交互,外管下沉至设定深度;(6)启动桩工设备,依靠外力直接下沉至设定深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建新,未经朱建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414485.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塞曲匹关键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可拔插立体式加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