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超导感应电机定子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03809.8 | 申请日: | 2016-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59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方进;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1/16 | 分类号: | H02K1/16;H02K1/18;H02K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高温超导感应电机定子,涉及高温超导感应电机定子。该定子结构的第一至第六固定部分分别放置于第一至第六开口矩形槽内。第一至第六铜线圈分别嵌在第一至第六开口矩形槽槽口处,第一至第六铜线圈伸出定子铁心(1)端部部分沿定子铁心(1)内径周向弯曲,以防端部线圈交叉,但不能与第一至第六超导线圈相碰。该定子克服了超导线圈在定子槽内排列结构及固定困难和超导绕组系数过低,产生较大脉动转矩的问题,避免了超导线圈固定架产生涡流损耗,降低了超导冷却成本,大幅削减超导电机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电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超导 感应 电机 定子 | ||
【主权项】:
1.一种高温超导感应电机定子,该高温超导感应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心(1)及其两侧的压圈、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机座,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固定于定子铁心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铁心(1)开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开口矩形槽(1‑1、1‑2、1‑3、1‑4、1‑5、1‑6),且槽底均开有倒角;所述的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2‑1、2‑2、2‑3、2‑4、2‑5、2‑6);将第一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内侧面(B12)与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一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正对的面(C11)贴合,将第六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二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63)与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六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1)正对的面(C61)平行的面(C13)贴合,作为第一固定部分;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隔离部连接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一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正对的面(C11)和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六矩形开口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1)正对的面(C61)平行的面(C13),并使得第一超导线圈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六超导线圈的第二直线部分绝缘隔离;将第二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内侧面(B22)与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二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3)正对的面(C21)贴合,将第一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二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13)与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一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正对的面(C11)平行的面(C23)贴合,作为第二固定部分;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隔离部连接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二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3)正对的面(C21)和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一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正对的面(C11)平行的面(C23),并使得第二超导线圈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一超导线圈的第二直线部分绝缘隔离;将第三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内侧面(B32)与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三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5)正对的面(C31)贴合,将第二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二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23)与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二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3)正对的面(C21)平行的面(C33)贴合,作为第三固定部分;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隔离部连接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三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5)正对的面(C31)和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二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3)正对的面(C21)平行的面(C33),并使得第三超导线圈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二超导线圈的第二直线部分绝缘隔离;将第四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内侧面(B42)与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四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7)正对的面(C41)贴合,将第三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二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33)与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三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5)正对的面(C31)平行的面(C43)贴合,作为第四固定部分;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隔离部连接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四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7)正对的面(C41)和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三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5)正对的面(C31)平行的面(C43),并使得第四超导线圈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三超导线圈的第二直线部分绝缘隔离;将第五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内侧面(B52)与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五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9)正对的面(C51)贴合,将第四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二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43)与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四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7)正对的面(C41)平行的面(C53)贴合,作为第五固定部分;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隔离部连接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五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9)正对的面(C51)和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四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7)正对的面(C41)平行的面(C53),并使得第五超导线圈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四超导线圈的第二直线部分绝缘隔离;将第六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内侧面(B62)与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六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1)正对的面(C61)贴合,将第五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二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53)与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五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9)正对的面(C51)平行的面(C63)贴合,作为第六固定部分;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隔离部连接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六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1)正对的面(C61)和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与第五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9)正对的面(C51)平行的面(C63),并使得第六超导线圈的第一直线部分与第五超导线圈的第二直线部分绝缘隔离;将第一至第六固定部分分别放置于第一至第六开口矩形槽(1‑1、1‑2、1‑3、1‑4、1‑5、1‑6)内:使第一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11)与第一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贴合,使第一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面(C12)与第一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二倒角面(A2)贴合;使第二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21)与第二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3)贴合,使第二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面(C22)与第二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二倒角面(A4)贴合;使第三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31)与第三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5)贴合,使第三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面(C32)与第三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二倒角面(A6)贴合;使第四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41)与第四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7)贴合,使第四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面(C42)与第四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二倒角面(A8)贴合;使第五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51)与第五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9)贴合,使第五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面(C52)与第五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二倒角面(A10)贴合;使第六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第一直线部分的外侧面(B61)与第六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一倒角面(A11)贴合,使第六超导线圈固定架的面(C62)与第六开口矩形槽槽底部第二倒角面(A12)贴合;第一铜线圈(3‑1)两直线部分的一边嵌在第一开口矩形槽(1‑1)槽口,直线部分的另一边嵌在第四开口矩形槽(1‑4)槽口;第二铜线圈(3‑2)两直线部分的一边与第一铜线圈(3‑1)对称嵌在第一开口矩形槽(1‑1)槽口,直线部分的另一边嵌在第四开口矩形槽(1‑4)槽口;第一、第二铜线圈(3‑1、3‑2)分别在第一、第四开口矩形槽(1‑1、1‑4)内的两直线部分并排列在槽口;第三铜线圈(3‑3)两直线部分的一边嵌在第二开口矩形槽(1‑2)槽口,直线部分的另一边嵌在第五开口矩形槽(1‑5)槽口;第四铜线圈(3‑4)两直线部分的一边与第三铜线圈(3‑3)对称嵌在第二开口矩形槽(1‑2)槽口,直线部分的另一边嵌在第五开口矩形槽(1‑5)槽口;第三、第四铜线圈(3‑3、3‑4)分别在第二、第五开口矩形槽(1‑2、1‑5)内的两直线部分并排列在槽口;第五铜线圈(3‑5)两直线部分的一边嵌在第三开口矩形槽(1‑3)槽口,直线部分的另一边嵌在第六开口矩形槽(1‑6)槽口;第六铜线圈(3‑6)两直线部分的一边与第五铜线圈(3‑5)对称嵌在第三开口矩形槽(1‑3)槽口,直线部分的另一边嵌在第六开口矩形槽(1‑6)槽口;第五、第六铜线圈(3‑5、3‑6)分别在第三、第六开口矩形槽(1‑3、1‑6)内的两直线部分并排列在槽口;第一至第六铜线圈(3‑1、3‑2、3‑3、3‑4、3‑5、3‑6)两端伸出定子铁心(1)端部部分,沿定子铁心(1)内径周向弯曲,端部线圈交叉,拧为一体,但不能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跑道型超导定子线圈(2‑1、2‑2、2‑3、2‑4、2‑5、2‑6)相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403809.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PSI方法的多材料车身选材方法
- 下一篇:一种观测微液滴的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