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式深海目标探测打捞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03019.0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9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胡测;王光越;周迪峰;齐彦生;张皓;赖建云;陶元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7/16 | 分类号: | B63C7/16;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李爱英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水下航行器,特别涉及一种水下机器人,具体为一种框架式深海目标探测打捞系统。框架式深海目标探测打捞系统,包括框架式潜航体(1)、潜航体控制台(2)、声纳控制仪(3)、水声定位系统(4)、信息交互装置(5)、高压直流馈电系统(6);本发明机动性好,配备多功能机械手,打捞能力强,可由操作者在甲板上进行实时全程遥控完成打捞作业;系统采用高压直流馈电工作模式,在电缆绞车不变的情况下可配备更长的馈电电缆,高压直流馈电系统体积小,无限时稳定提供电能,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机动性、作业时间和作业范围;系统采用框架式、模块化设计,各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系统的维修性、功能扩展性好。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深海 目标 探测 打捞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框架式深海目标探测打捞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框架式潜航体(1)、潜航体控制台(2)、声纳控制仪(3)、水声定位系统(4)、信息交互装置(5)、高压直流馈电系统(6);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为水下作业部分,使用时由岸基或船基布放入水;它包括:由不锈钢材料焊接成型的潜航体框架(1.1),布置于所述潜航体框架上(1.1)的直流高压转换单元(1.2)、推进系统(1.3)、控制单元(1.4)、浮体材料(1.5)、应急释放系统(1.6)、机械手控制系统(1.7)、俯仰机构(1.8)、目标探测识别系统(1.9)、高度传感器(1.10)、水下机械手(1.11);所述浮体材料(1.5)用于提供浮力;所述直流高压转换单元(1.2)将4000V直流高压转换为直流600V,250V和24V,分别为所述推进系统(1.3)、所述机械手控制系统(1.7)和所述控制单元(1.4)供电;所述推进系统(1.3)包括水平布置4个推进器,竖直方向布置3个推进器,所述推进系统(1.3)在所述控制单元(1.4)的控制下改变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在水下的姿态和位置,当目标区域有水流时,则通过控制所述推进系统(1.3)抵消水流作用;在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向目标运动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1.4)根据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的命令开启所述高度传感器(1.10)和所述目标探测识别系统(1.9);所述高度传感器(1.10)实时回传高度信息至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由照明灯、水下电视、声纳构成的所述目标探测识别系统(1.9)连续进行目标探测识别,当目标距离大于等于设定值时由所述声纳进行探测,小于设定距离后开启所述照明灯和所述水下电视进行目标识别,一旦目标丢失则启动所述俯仰机构(1.8)调整所述目标探测识别系统(1.9)的角度而跟踪目标;确定目标后,所述控制单元(1.4)控制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旋转、横移动作逐步调节位置抵近目标,然后控制所述机械手控制系统(1.7)启动所述水下机械手(1.11)动作直接抓取目标;目标探测打捞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1.4)实时回传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搭载设备的状态信息、电流电压、深度、高度信号至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一旦发生包括漏水、超深、触底的异常情况时,所述控制单元(1.4)根据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的命令开启所述应急释放系统(1.6),启动应急操作,释放应急压载,使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上浮;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所述声纳控制仪(3)、所述信息交互装置(5)为水上控制及信号传输部分,置于岸基或船甲板上;所述高压直流馈电系统(6)为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中的所述直流高压转换单元(1.2)提供4000V直流高压电力;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布放入水后,启动所述高压直流馈电系统(6),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通过所述信息交互装置(5)将控制命令传输给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作业过程中所述水声定位系统(4)接收所述声纳实时反馈的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的位置信息并传送至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所述潜航体控制台(2)实时调节所述框架式潜航体(1)的运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003019.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硫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