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人浮空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81454.8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9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登成;张艳华;郑无计;张久星;屈亮;朱和铨;李靖涛;姚东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B1/58 | 分类号: | B64B1/58;B64B1/30;B64B1/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5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长航时无人浮空器系统,包括弹头部(1),杆体段(2)和推进段(3)。其中弹头部(1)包括形状相同的两片中空的壳体(4)和气囊(5),杆体段(2)包括中空的圆柱体状中心杆体(14)、三个杆体外板(8)、三个杆体外板连接机构(9)、凹槽形螺旋桨舱(10)、从螺旋桨舱(10)伸出的杆状螺旋桨杆(11)、双叶螺旋桨(12)和内部设备(13),推进段(3)是一个内含燃料的火箭助推器。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局部区域长时间的信息收集与传递。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 浮空器 系统 | ||
【主权项】:
一种无人浮空器系统,包括弹头部(1),杆体段(2)和推进段(3),其中:(1)弹头部(1)包括形状相同的两片中空的壳体(4)和弹性气囊(5),其中:壳体(4)横截面为半圆型,当壳体(4)处于拼接状态时,通过头部壳体连接机构(15)将两片壳体(4)固定拼接在一起,壳体(4)内部的中空腔用于存放充气前的弹性气囊(5),当弹性气囊(5)充气并迅速膨胀时,两壳体(4)分开;两片壳体(4)拼接后直径12‑16厘米,长38‑42厘米,厚度0.3‑0.6厘米,壳体(4)的材料选用耐高温的一次性复合材料;弹性气囊(5)采用层压材料,由靠近外部大气的防老化层、中间胶粘层和靠近气囊内部氦气的阻气层组成;(2)杆体段(2)包括中空的圆柱体状中心杆体(14)、三个杆体外板(8)、三个杆体外板连接机构(9)、凹槽形螺旋桨舱(10)、从螺旋桨舱(10)伸出的杆状螺旋桨杆(11)、双叶螺旋桨(12)和内部设备(13),其中杆体外板(8)与中心杆体(14)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杆体外板(8)上的锁钩II与中心杆体(14)上的锁芯II锁定的,锁钩II与锁芯II组合起来构成杆体外板连接机构(9);在无人浮空器系统未展开时,三片圆弧角度分别为120度的杆体外板(8)刚好覆盖在中心杆体(14)上,保护螺旋桨舱(10)内的双叶螺旋桨(12),每个杆体外板(8)长度为60‑80厘米,厚度为0.3‑0.6厘米,杆体外板(8)的材料选用耐高温的一次性复合材料;中心杆体(14)的长度与杆体外板(8)的长度一致,三个螺旋桨舱(10)沿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每个螺旋桨舱(10)呈截面为长方形的槽状,从中心杆体(14)凹进,在每个螺旋桨舱(10)内配置一个与其形状相适应的双叶螺旋桨(12),螺旋桨舱(10)长30‑40厘米,宽3‑6厘米,深2‑8厘米,螺旋桨杆(11)的一端与螺旋桨舱(10)连接,另一端与双叶螺旋桨(12)固定连接,螺旋桨杆(11)可伸缩,每个螺旋桨杆(11)长6‑10厘米,每个双叶螺旋桨(12)直径30‑35厘米,在中心杆体(14)的中空内部安装内部设备(13),内部设备(13)包括气体抽放系统(803)、控制系统(804)、通信系统(805)、机载设备系统(807)、高能蓄电池和高度传感器;其中通过紧固装置将弹性气囊(5)的气囊接口固连至杆体段(2)的上端面内侧;推进段(3)是一个内含燃料的火箭助推器,在助推器尾部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四个与无人浮空器系统轴线平行的梯形安定面,推进段(3)的直径与杆体段(2)相同,推进段(3)的长度为20‑40cm,其中通过中心杆体(14)上的舵机(18)和推进段(3)顶部的卡槽(19)实现推进段(3)与杆体段(2)的卡槽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381454.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