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抑制模块化微型带通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5628.1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相治;李雁;朱丹;罗鸣;戴永胜;杨茂雅;周围;周衍芳;张超;潘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抑制模块化微型带通滤波器,包括适用于表面贴装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带状线结构实现的两个并联谐振单元模块,上述结构均采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技术实现。本发明具有频率覆盖广、插损小、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电性能好、设计快捷和制造简单,成品率高、性能优等优点,适用于相应微波频段的通信、数字雷达、无线通信手持终端等对体积、电性能、温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苛刻要求的场合和相应的系统中。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模块化 微型 带通滤波器 | ||
【主权项】:
一种高抑制模块化微型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入端口(P1)、输入电感(Lin)、第一并联谐振模块(U1)、串联耦合连接电感(L45)、第二并联谐振模块(U2)、输出电感(Lout)、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输出端口(P2);第一并联谐振模块(U1)由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LC1)组成;第二并联谐振模块(U2)由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5、C5)、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L6、C6)、第七级并联谐振单元(L7、C7)、第八级并联谐振单元(L8、C8)、第二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LC2)组成;第一并联谐振模块(U1)与第二并联谐振模块(U2)对称,对称中心为串联耦合连接电感(L45),第一并联谐振模块(U1)与第二并联谐振模块(U2)通过串联耦合连接电感(L45)级联;第一并联谐振模块(U1)中,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均为两层,且每层均在同一平面,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由第一层带状线(C1)、第二层带状线(L1)并联而成,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由第一层带状线(C2)、第二层带状线(L2)并联而成,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由第一层带状线(C3)、第二层带状线(L3)并联而成,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由第一层带状线(C4)、第二层带状线(L4)并联而成;第二并联谐振模块(U2)中,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5、C5)、第六级并联谐振单元(L6、C6)、第七级并联谐振单元(L7、C7)、第八级并联谐振单元(L8、C8)均与第一并联谐振模块(U1)对称;输入端口(P1)通过输入电感(Lin)与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中的第二层带状线(L1)连接,输出端口(P2)通过输出电感(Lout)与第八级并联谐振单元(L8、C8)中的第二层带状线(L8)连接;所述的第一级并联谐振单元(L1、C1)、第二级并联谐振单元(L2、C2)、第三级并联谐振单元(L3、C3)、第四级并联谐振单元(L4、C4)、第五级并联谐振单元(L5、C5)、第七级并联谐振单元(L7、C7)分别接地、第八级并联谐振单元(L8、C8)分别接地;其中第一层所有带状线接地端相同,一端接地,另一端开路,第二层带状线接地端相同,一端接地,另一端开路,且接地端方向与第一层接地端相反;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LC1)、第一Z形级间耦合带状线(LC2)两端均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195628.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