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烘干过程的温湿度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5337.3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9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邱黄亮;刘法龙;陈华杰;谷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G01K7/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路温湿度检测系统。本发明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电源模块,用于为其他模块进行供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检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数据存储模块,读取并分析处理检测模块检测采集到的即时的温湿度值并且同数据存储模块中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处理;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实时检测到的温湿度数据;本发明能够多路检测烘干过程的温湿度值,这样提高了温湿度检测的精度及其准确性;并且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实时监测,将检测值和设定值分析比较处理,当高于所设定的温湿度值时,会自动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克服了现有温湿度检测系统效率低下,实时性差,智能化控制程度低的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烘干 过程 温湿度 检测 系统 | ||
【主权项】:
烘干过程的温湿度检测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为控制模块,检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进行供电;检测模块对烘干过程其温湿度信息进行多路采样处理,并将温湿度信号变换成0‑5伏的模拟信号送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通过AD采样检测获取由传感器输出的温湿度信号并进行相应处理;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检测所得的数据;无线通信模块将烘干装置内的检测到的温湿度信息传输至上位机进行显示;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稳压芯片LM2940、第二稳压芯片LM1117、第一反向稳压保护二极管D1、第二反向稳压保护二极管D2、反接保护二极管D3、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八滤波电容C8、第一滤波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分压电阻R1,按钮S1;按钮S1的一端接给定的12V总供电电源,按钮S1的另一端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3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第一滤波电感L1的一端相接,第一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反向稳压保护二极管D1阴极、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以及第一稳压芯片LM2940的Vin引脚相接,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第二滤波电容C2另一端以及第一稳压芯片LM2940的GND引脚接地,第一稳压芯片LM2940的Vout引脚与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4的正极、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相接于5V,第三滤波电容C3另一端与第四滤波电容C4的负极、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相接于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相接,第五滤波电容C5的正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二反向稳压保护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稳压芯片LM1117的Vin引脚相接,第五滤波电容C5的负极、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与第二稳压芯片LM1117的GND引脚相接于地,第二稳压芯片LM1117的Vout引脚与第二反向稳压保护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正极相接于3.3V,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与第八滤波电容C8的负极接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Atmega16,第九滤波电容C9,第十滤波电容C10,第十一滤波电容C11,第十二滤波电容C12,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第十四滤波电容C14,第二分压电阻R2,第三分压电阻R3,第四分压电阻R4,PNP三极管Q1,蜂鸣器LS1,以及时钟晶振Y1;控制芯片Atmega16的1号引脚接无线通信模块芯片NRF2401的6号引脚;2号引脚接无线通信模块芯片NRF2401的7号引脚;3号引脚接无线通信模块芯片NRF2401的5号引脚;4号引脚接第二分压电阻R2的一端和第十四滤波电容C14的正极,第二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第十四滤波电容C14的负极接地;5号引脚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6号引脚接地;7号引脚与第十二滤波电容C12的一端和时钟晶振Y1的一端相接;8号引脚与时钟晶振Y1的另一端和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相接,第十二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与第十三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相接于地;17号引脚与第十一滤波电容C11的一端以及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相接;18号引脚接地;29号引脚与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相接;40号引脚接第四分压电阻R4的一端,第四分压电阻R4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1的基极, 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发射极接蜂鸣器LS1的一端和第三分压电阻R3的一端,蜂鸣器LS1另一端接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阳极及5V电源,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阴极接第三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检测模块包括4个传感器,第八限流电阻R8,第九限流电阻R9,第十限流电阻R10,第十一限流电阻R11,第十二限流电阻R12,第十三限流电阻R13,第十四限流电阻R14,第十五限流电阻R15,第十六限流电阻R16,第十七限流电阻R17,第十八限流电阻R18,第十九限流电阻R19,第二十限流电阻R20,第二十一限流电阻R21,第二十二限流电阻R22,第二十三限流电阻R23,反接保护二极管D4,反接保护二极管D5,反接保护二极管D6,反接保护二极管D7,反接保护二极管D8,反接保护二极管D9,反接保护二极管D10,反接保护二极管D11,反接保护二极管D12,反接保护二极管D13,反接保护二极管D14,反接保护二极管D15,反接保护二极管D16,反接保护二极管D17,反接保护二极管D18,反接保护二极管D19;第一传感器的1号引脚接电源模块提供的12V电压;第一传感器的2号引脚接地;第一传感器的3号引脚接第九限流电阻R9的一端,第九限流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八限流电阻R8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4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5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4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第八限流电阻R8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7号引脚相接;第一传感器的4号引脚接第十一限流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十限流电阻R10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6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7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6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7的阳极接地,第十限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6号引脚相接;第二传感器的1号引脚接电源模块提供的12V电压;第二传感器的2号引脚接地;第二传感器的3号引脚接第十三限流电阻R13的一端,第十三限流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十二限流电阻R12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8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9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8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9的阳极接地,第十二限流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5号引脚相接;第二传感器的4号引脚接第十五限流电阻R15的一端,第十五限流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第十四限流电阻R14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10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11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10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11的阳极接地,第十四限流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4号引脚相接;第三传感器的1号引脚接电源模块提供的12V电压;第三传感器的2号引脚接地;第三传感器的3号引脚接第十七限流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七限流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十六限流电阻R16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12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13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12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13的阳极接地,第十六限流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3号引脚相接;第三传感器的4号引脚接第十九限流电阻R19的一端,第十九限流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第十八限流电阻R18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14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15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14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15的阳极接地,第十八限流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2号引脚相接;第四传感器的1号引脚接电源模块提供的12V电压;第四传感器的2号引脚接地;第四传感器的3号引脚接第二十一限流电阻R21的一端,第二十一限流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限流电阻R20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16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17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16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17的阳极接地,第二十限流电阻R20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1号引脚相接;第四传感器的4号引脚接第二十三限流电阻R23的一端,第二十三限流电阻R23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限流电阻R22的一端、反接保护二极管D18的阳极、反接保护二极管D19的阴极相接,反接保护二极管D18的阴极接电源模块提供的5V工作电压,反接保护二极管D19的阳极接地,第二十二限流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Atmega16的30号引脚相接;无线通信模块采用的是NRF2401芯片;NRF2401芯片的1号引脚接地;2号引脚接电源模块提供3.3V工作电压;3号引脚接控制芯片Atmega16的42号引脚;4号引脚接控制芯片Atmega16的44号引脚;5号引脚接控制芯片Atmega16的3号引脚;6号引脚接控制芯片Atmega16的1号引脚;7号引脚接控制芯片Atmega16的2号引脚;8号引脚接控制芯片Atmega16的41号引脚;数据存储模块包括第六限流电阻R6,第七限流电阻R7,第十五滤波电容C15和数据存储芯片AT24CXX;AT24CXX芯片1号引脚接地;2号引脚接地;3号引脚接地; 4号引脚接地;5号引脚与控制芯片Atmega16 20号引脚和第七限流电阻R7的一端相接,第七限流电阻R7的另一端接电源模块提供5V工作电压;6号引脚与控制芯片Atmega16 19号引脚和第六限流电阻R6的一端相接,第六限流电阻R6的另一端接电源模块提供5V工作电压;7号引脚与第十五滤波电容C15的一端相接于地;8号引脚与第十五滤波电容C15的另一端、电源模块提供5V工作电压相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335337.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