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作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锚固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5509.1 | 申请日: | 201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8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鑫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30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作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锚固法。在钻孔灌注桩井筒的底部,当岩石结构的抗压强度不小于C3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时,不再向岩石结构中继续开挖井筒,而是向岩石结构中垂直打入一圈锚杆。该锚杆的打入深度不小于在岩石结构中井筒的开挖深度,其总的横截面积不小于钢筋笼竖向主筋总的横截面积。加固钢筋笼的底部,将其每一根竖向主筋都与一根所打入的锚杆相焊接。在浇注混凝土后,该钻孔灌注桩各部位的承载力均不小于其设计承载力。本发明所使用的工具简单,易于操作。其施工的速度快,在施工时几乎没有噪音,并可连续作业,不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与在岩石部位开挖井筒的方法相比,其施工时间可减少50%,其施工费用可减少70%。 | ||
搜索关键词: | 制作 钻孔 灌注 钢筋 锚固 | ||
【主权项】:
一种制作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锚固法,在桥梁工程中,被用于制作桥墩基础和桥台基础的钻孔灌注桩;在山区或浅山区,土层厚度通常在7‑30m之间,在土层之下是大范围的岩石结构〔3〕,该岩石结构〔3〕的抗压强度不小于C3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所述的钻孔灌注桩的井筒〔1〕用人工开挖而成,并设有混凝土护壁〔2〕,其直径大多为1.2m、1.5m和1.8m;在井筒〔1〕底部,在混凝土护壁〔2〕内,利用轻型平面旋转冲击钻〔5〕垂直向下钻制锚固孔〔6〕,利用压浆锚杆〔7〕将钢筋笼〔8〕与岩石结构〔3〕相锚固,而无须再向岩石结构〔3〕中继续延伸井筒〔1〕并增加钢筋笼〔8〕的长度;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井筒〔1〕底部,用风镐和电动切割片对岩石结构〔3〕的表层进行处理,在其表面的正中部位形成一个水平的操作平台〔4〕;在操作平台〔4〕上,安装一台轻型平面旋转冲击钻〔5〕;该轻型平面旋转冲击钻〔5〕可绕其自身的中心主轴作360度的平面转动,在所述的混凝土护壁〔2〕的内侧,以相等的环向间距,顺次垂直向下钻制锚固孔〔6〕;所述的压浆锚杆〔7〕由一根主钢管〔7‑1〕、一个锚盖〔7‑2〕、数组锚固钉〔7‑3〕、一根输浆管〔7‑4〕和两列射浆孔〔7‑5〕构成;锚盖〔7‑2〕固定于主钢管〔7‑1〕的底端,在主钢管〔7‑1〕底部的左右两侧各设制一列射浆孔〔7‑5〕,沿着主钢管〔7‑1〕的纵向以600‑650mm为间距按组设制锚固钉〔7‑3〕,输浆管〔7‑4〕的底端固定于主钢管〔7‑1〕的顶部之内;所述的钢筋笼〔8〕其轮廓呈一个圆筒状,其外径小于井筒〔1〕的直径200mm,其高度等于井筒〔1〕的深度;该钢筋笼〔8〕由数十根竖向主筋〔8‑1〕、数道或十数道撑筋〔8‑2〕、九道钢带箍〔8‑4〕和一根箍筋〔8‑3〕构成;在所述的井筒〔1〕内,竖向主筋〔8‑1〕以相等的环向间距垂直而立;在该竖向主筋〔8‑1〕的外侧,以距其底端的1850mm处为界,向下以200mm为间距设制钢带箍〔8‑4〕,向上以200mm为间距螺旋缠绕箍筋〔8‑3〕;在该竖向主筋〔8‑1〕的内侧,以距其底端的1800mm处为起始面,向上以2000mm为间距设制撑筋〔8‑2〕;每一道撑筋〔8‑2〕所围成的平面及每一道钢带箍〔8‑4〕所围成的平面都沿水平方向;在这个钢筋笼〔8〕底部的内侧,在每一个锚固孔〔6〕中,都插入一根压浆锚杆〔7〕;每一根压浆锚杆〔7〕其底端的锚盖〔7‑2〕都与孔底相接触,其主钢管〔7‑1〕的上部都与钢筋笼〔8〕的一根竖向主筋〔8‑1〕和九道钢带箍〔8‑4〕相焊接,其输浆管〔7‑4〕都与该竖向主筋〔8‑1〕相平行且保持6mm的净距;校正钢筋笼〔8〕的位置,使其竖向中轴线与井筒〔1〕的竖向中轴线相重合,使每一根压浆锚杆〔7〕都居于所在锚固孔〔6〕的中间部位;在井筒〔1〕的开口处架设一台压浆机,将其橡胶管的底端依次与每一根压浆锚杆〔7〕的输浆管〔7‑4〕的顶端相连接,分别对各个锚固孔〔6〕灌注水泥砂浆〔10〕;在井筒〔1〕中注满C25混凝土〔1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鑫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鑫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055509.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