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9288.0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0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陈阿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2 | 分类号: | B32B27/02;B32B27/12;B32B27/18;B32B33/00;D04B21/06;D04B21/14;D04H1/42;D04H1/46;D04H1/70;D02G3/04;D02G3/12;D06M13/207;D06M11/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24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光泽差、吸湿差、防辐射弱、舒适性较差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不仅使得该面料满足其特殊增光泽的需要,其特殊的微结构也同时能实现面料的光泽优良、吸湿性良好、防辐射性强,舒适性优良的性能。 | ||
搜索关键词: | 微结构 增光 精纺 复合 面料 | ||
【主权项】:
一种微结构型增光精纺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该精纺复合面料为底外两层面料,底层为双层经编针织物,该双层经编针织物的一层采用十一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空位相间隔,布面产生二隔二的超薄组织;另一层采用十三个横列编织、提花针在奇数列为高位和偶数列为低位相间隔,布面产生超薄网孔组织,原料纱线由体积电阻率为4.26×10‑4欧·厘米、细度为12D的碳纤维与体积电阻率为7.26×10‑6欧·厘米、细度为8D的不锈钢纤维分别按照重量比为2.4:5混纺而成;外层为无纺织物,将聚酯、聚丙烯、苯并咪唑、聚芳烯烃、聚亚酰胺各自的共聚酯共同与石墨粉混合均匀进行纺中空纤维丝,该中空纤维丝内含多个均匀的截面面积为0.035平方毫米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夹角为35度、75度和70度,然后将中空纤维丝和钙离子重量比为44:56的藻朊酸盐短纤维混合,所得混合纤维经梳理机进行梳理形成薄毡网,通过铺网机将薄毡网层层铺叠达到厚度为0.11mm~0.12mm的毡网,通过针刺机对毡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丝进行3~5次充分互相联结,将针刺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加热热分相,再送入强酸槽中沥滤,然后用纯净水6~8次清洗沥滤后的中空纤维丝毡,再通过含有中和溶液处理,干燥,将干燥后的中空纤维丝毡通过热处理炉在1150~1200℃加热处理15~18分钟进行烧结;然后将该精纺复合面料依次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后整理处理:一、预处理:将该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95~98℃的第一煮漂液中处理4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25~28℃的第二煮漂液中处理65分钟,再置于温度为87~89℃的第三煮漂液中处理34分钟,所述第一煮漂液由0.98g/L的精练剂、5.32g/L的螯合分散剂、0.76g/L的磷酸氢二钠、2.65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二煮漂液由6.95g/L的碳酸钠、2.85g/L的螯合分散剂、9.93g/L的磷酸氢二钠、0.7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所述第三煮漂液由6.95g/L的硅酸钠、2.63g/L的螯合分散剂、8.7g/L的磷酸氢二钠、0.56g/L的双氧水以及水组成;二、浸渍抗菌整理:将步骤一中第三煮漂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置于温度为76~79℃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4小时,所述浸渍抗菌整理液由0.68g/L的柠檬酸、0.74g/L的硝酸银、1.7g/L的磷酸氢二钠、2.78g/L的硝酸镁以及水组成;三、清洗烘培处理:将步骤二中的浸渍抗菌整理液中处理过的精纺复合面料用轧车轧一遍后,置于36~45℃温水中恒温25分钟,取出后在65℃温度下干燥;再置于45℃恒温的茶多酚抗菌整理剂中浸渍25~34分钟,再通过5~8℃冷水浸泡2小时,再置于87℃的热水中保持45分钟,取出后在65℃的恒温室烘焙至干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25928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